一条指示,让一个普通的炼钢工人,阴差阳错成了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又因为毛主席的一句话,让这个炼钢工人当选中央委员,得票数居然还与毛主席一致。自此,这个炼钢工人走上了政治道路,他就是王百得。
王白蛋,这个名字听起来简单甚至有些土气,却是王百得最初的称呼。
1935年,他出生在河北井陉县的一个普通农家,父母希望他像白蛋一样结实健康,将来能成为一个顶门立户的好庄稼汉。然而,命运似乎早已为他铺就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少年时期的王白蛋,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务农。但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在村里的私塾里,他断断续续地接受了一些启蒙教育。私塾先生见他聪明伶俐,便将他的名字改为了王白旦,寓意如旭日东升,前程似锦。
这一改,不仅让他的名字听起来文雅了许多,也似乎预示着他未来不凡的命运。
1951年,16岁的王白旦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离开家乡,来到太原钢厂,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搬运工。在这里,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很快便脱颖而出,不仅成为了正式工人,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1956年,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北满特钢急需人才支援,王白旦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往齐齐哈尔。这一去,便开启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
在北满特钢,王白旦如鱼得水,他不仅在生产线上屡创佳绩,还凭借自己的努力晋升为八级炼钢工。195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而是成长为了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工人领袖。
然而,真正让王白旦名扬四海的,还是1969年的“九大”会议。
当时,中央提出要在中央委员中加入产业工人的代表,而王白旦凭借着自己七年的党龄和出色的工作表现,幸运地成为了北满钢厂的代表。在北京,他亲眼见证了国家大事的决策过程,更在选举中全票当选为中央委员,与毛主席共享了这一殊荣。
然而,荣耀背后往往伴随着挑战。王白旦的名字因谐音问题引起了领导们的关注。周总理提议将他的名字改为王白早,以避免尴尬。
虽然王白旦对此并无异议,但改名事件却让他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后江青也对他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并将其改为王百得。
这一改,不仅让他的名字更加文雅,也似乎预示着他未来更加广阔的前程。
然而,政治的风云变幻莫测。随着“四人帮”的垮台,王百得因曾被江青改名而受到了审查。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抱怨,而是坚定地相信组织的判断。经过四年的审查,最终证明他与江青并无特殊关系,他也得以重新回归平静的生活。
1982年,经历了政治风波的王百得,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他拒绝了组织为他安排的其他岗位,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他热爱的钢厂。在那里,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为了工作方便,年过五旬的王百得吃住在宿舍,和妻子分居两地。结果由于缺乏对家人的照顾,王百得的女儿和儿子相继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在王百得的身上两度上演。
原本工人们以为王百得自此不会接着上班,没想到料理完儿子的后事,王百得又回到了炉台前,一直干到了退休。
1995年,王百得终于能够回家安度晚年,北满特钢的同志们不忘时常去探望这位老前辈,听他讲述当年发生在他身上那既荒诞又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
退休后的他,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偶尔与老同事聚聚,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
王百得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让我们铭记这个名字——王百得,以及他那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