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男生期末报告翻车后,我才懂得大学生言论自由为什么要有度

辞言生涯 2025-01-02 15:47:32

“好啊,但要注意把握分寸!”

就是这么一个期末选题,却引发了一场网络风波。

这是为啥呢?

还记得我们在大学时的期末报告吗?

那时的我们,或是选择安全的话题按部就班,或是挑战自我想要标新立异。

每个人,都期待以独特的视角去打动老师和同学,不过往往会忽略掉一个重要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在创新与分寸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呢?

华政法学院,有这么一位"不安分"的学生。

在期末自由选题的时候,他选择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男女议题。

而且,这个议题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从“男女退休年龄差”“女性劳参率”等角度阐述,可以说,每一个分论点单独拎出来,都能在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

因为,这个议题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论你站在谁的立场上,你都不可能得到中庸的答案,总会得罪一批人,而这个“代价”是一个学生无法承担的……

果不其然,这个选择,让他从一个普通的法学院学生,变成了“打拳”的焦点。

可能,他只是想探讨一些热点现象。

但现实总是出人意料,这份原本仅仅是课堂报告的PPT及录像,在网络上传播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说:这是学术自由的体现。

有人说:这是不当言论的表达。

还有人,开始了毫无意义的人身攻击。

甚至,不少女性纷纷向学校投诉该男生。

随后,他曾发表诋毁导师的言论被扒出……

最终,学院取消了他的积极分子资格。

这件事,让我们不禁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应当如何定义“自由探讨”的边界呢?当一个课堂讨论被放大至公共空间,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记得,有一位老师讲过:“大学,是让人懂得如何去思考的地方。”

但在这个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思考的边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烦恼:

想表达自身的想法,却担忧引发争吵;

渴望去尝试创新,却惧怕超出了合适的范围;

期望进行交流探讨,却忧虑导致没必要的争执。

这种矛盾,让许多大学生在表达自我和社会认同之间,左右为难。

那该怎么办?

1、关于选题的思考:

大学课堂,确实需要探讨深度话题,这是培养独立思维的必经之路;

但选题要考虑场合的适当性,要对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清晰认知;

敏感话题更需要专业、理性的探讨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观点陈述。

2、关于表达的艺术:

学术探讨,要有明确的边界意识,区分个人观点和学术研究;

网络传播要有风险预判,考虑到信息扩散的不可控性;

观点表达,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激化矛盾。

3、关于成长的智慧:

犯错和试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要学会承担言论带来的后果,这也是成熟的标志;

更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止损,这是智慧的体现。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

记得有一次课堂辩论,我也选择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观点,结果引发了班级同学强烈不满。

后来,我被导员叫去谈话,我才明白:并不是所有想法,都适合在所有场合表达,选择合适的表达场合和方式,往往比表达内容本身更重要。

这些年,我看到了好多类似的事儿:

有些同学,因为说了不恰当的话,被处分了;

有的同学,由于想法太偏激,遭到了抵制;

还有些同学,因为表达得不清楚,而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每一个案例,都在提醒我们:在追求表达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承担表达的责任。

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山峰"上看世界,我们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教育背景都不同,这让我们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很正常,也很珍贵。

但请记住:大学课堂,是学术探讨的地方,有些话题,更适合在个人空间讨论,言论自由,也需要智慧和分寸。

如果你有想法要表达,就可以挑选更合适的方法:把它发布在自己的个人媒体平台上,在专业性质的论坛里开展探讨,或是在动态当中进行传播。

但要始终记住,课堂报告和网络发声,这是完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表达策略。

让我们一起,学会思考,懂得分寸,明白场合,在成长的道路上互相理解,共同进步。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学习,每一个教训都是成长。

希望我们都能在追寻真理的路途当中,既保有那份勇气,也明白要运用智慧。

期待,在评论区听到你的故事和感悟。

0 阅读:167

辞言生涯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