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哪吒》才发现:很多人同情敖丙,原因是他像极了别人家孩子

如波谈育儿 2025-02-22 12:14:41

文/兰妈谈育儿

电影院看完《哪吒》后,回到家就刷到“敖丙”火了,原因居然是这个角色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

和一个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他分析说:“大概是敖丙这个角色,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吧”

果然,当我二刷《哪吒》时直接被看哭了:

•首先,敖丙从小就被全龙族上下寄予厚望,修炼千年就只为了“灵珠转世”的使命,可没想到就因为天界的一句话,龙族就要被永远锁在海底炼狱

这种感觉,像不像你寒窗苦读十几年,经历无数个悬梁刺股终于考上名校,可到头来你却发现有些人生来就拥有保送资格,而有些人怎么努力连实验室门都摸不到时的那种不甘心

•其次,敖丙并不是天生的反派,他只不过是被困在“全龙族希望”的这个标签里,因为背负龙族使命,他“不得不战”,可身为龙族唯一的“希望”,他却连进入天界大门的资格都没有

特别是当他含泪问哪吒“难道你就不想改变这个世界”时,观众席一片唏嘘-这不就是普通人面对现实生活时的不甘、无奈、还有挣扎吗

•最后,更扎心的是敖丙表面的“光鲜”和“体面”都是假象

所谓的灵珠光环,不过是天界的施舍,所谓的温润如玉,更是龙族千年压抑的不甘和伪装,当他被迫披上华丽的铠甲而战时,像极了我们朋友圈晒吃晒喝,最后全是“下月还款”堵不住的月光族窟窿

所以,哪有什么所谓的灵珠魔丸?只不过是在命运间反复横跳的普通人罢了,有些会“佛系”地认命,有些是“魔性”地反抗

而敖丙之所以会引起很多人的同情,更多原因还是在于他的经历像极了-别人家的孩子

那些从小被寄予厚望的优等生,也往往就是那个无法真正成为自己的“可怜人”

比如,兰妈所接触的以下几个真实例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01

优等生厌学背后

通常都是来自极高的自我要求

培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想要养出一个持续优等生的孩子,更需要把知识嚼碎了慢慢消化

朋友的女儿突然厌学,前段时间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去学校了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孩子进入了叛逆期,等过这个阶段就好了

可没想到,孩子厌学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伤害自己的自虐行为

那一天,女儿回家,朋友只不过是说一句:“今年老师又在群里点名了,你就算再怎么讨厌学习,每天的作业也要按时交上去呀,这是你作为学生的责任”

孩子就生气地回到房间,砰地关上房门

朋友气不过,推开门打算跟孩子力争,可正好看到女儿生气地用小刀在手臂上划了一条又一条的小血口

看到那一幕,朋友着实被吓坏了

生气地把小刀夺走扔掉,还责怪孩子“我不就是批评你几句吗?至于就如此伤害自己吗”

那几天,担心孩子会再次做傻事,朋友也吓得连班都不敢上,整天待在家里陪伴女儿

直到母女俩关系渐渐缓和,女儿才对她说:“妈妈,你能不能夸夸我,我觉得压力好大呀,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成绩就是达不到预期效果”

听到那里,朋友心中一怔,悔恨感也瞬间油然而生

她向我反思说:

“我虽然希望女儿成绩好,后面能考个好的大学,未来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可我从来没想过把孩子逼到如此地步,成绩没考好,我劝她努力就行了,可她却更加崩溃地否定自己,甚至连扇巴掌说她自己没用”

这其实就是优等生背后的苦楚,一开始期望过高,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要求,等到难以实现、或者实现不了时,心里面就会崩溃地认为自己太差、自己不行

02

孩子破罐子破摔

那是没有得到过自由发展的空间

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个焦虑的父母,那孩子离抑郁就不远了

可能这番话听上去有些粗糙,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但从身边的很多案例来看,抑郁学生中的优等生之所以逐年上涨,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

有一个男孩,13岁

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别人眼中的优秀生、天才和学霸,在学校踊跃参加各种活动时,还获得了很多省市比赛的大奖

也因为成绩优异的原因,后面更是不负使命考上了父母心心念念期待的重点高中

可就在亲戚朋友都闻知高兴、称赞不已时,男孩却因为通宵熬夜准备的朗诵作品被淘汰,一时无法接受而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嚎啕大哭,情绪悲愤交加时甚至还用头使劲撞墙

面对那一幕,父母简直是吓坏了,第二天就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而检查的结果也让他们震惊:儿子居然患上了重度抑郁

这一点,还是让父母不能接受、更不能理解,他们也完全不信:“一个好好的孩子,明明考上了重点高中,也明明前不久还获得了省市比赛大奖,怎么就因为这一点点挫折就突然抑郁了呢”

原来,男孩的病根,就在于父母的过分管控与限制

特别是孩子学习方面,为了时时刻刻监视、不让孩子贪玩荒废学习,妈妈要求男孩的房间门只能开不能关

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也是要检查书桌上有没有藏着手机,手机里有没有玩游戏的痕迹,如果手机出现和学习无关的东西也会立马删除

不仅如此,孩子所参加的所有补课班、兴趣班,都是妈妈一手替他选好的

可以说,只要是妈妈决定好的事,他也只有照办的份儿,哪怕不喜欢也要硬着头皮去把事情做好,否则就会被拿出来不停地数落、排挤

渐渐地,男孩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再也不愿意跟父母敞开心扉去聊天,哪怕在外面受了很大的委屈,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也不会在家里吐露一个字

看得出,父母所认为的“为你好”,其实才是真正伤害孩子的元凶

特别是对孩子过多、或者过度的要求和监视,都只会让孩子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一个孩子连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甚至什么时候写什么作业都得听从父母的安排,那和没有思想的提线木偶有什么区别呢

孩子也会因为长期的操控、和约束导致他们不能认同自己,即便是在班上拥有不错的成绩排名,即便是老师心目中的三好学生,但他们始终会自卑,觉得自己太差劲、是个多余的…

所以,从来没有孩子无缘无故的厌学,只有他们内心感受不到希望的崩溃和无助,当孩子觉得学习太难、太苦时,自然就会产生逃避、厌学的畏难心理了

不想孩子痛苦成长、焦虑学习,那希望孩子优秀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了

特别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自己的成长瓶颈,他们会沮丧、无助、甚至叛逆,此时此刻家长多一些理解包容、还有认可性的开导,孩子内心才会有足够多的力量去和挫折对抗

03

学霸患上抑郁症

那是因为过度期待堪比家庭暴力

看过一个新闻:

一个班四十多个孩子,有十个孩子休学,并且休学的这十个孩子,之前还都是班上的尖子生

一时间,也让很多人不仅纷纷好奇:“为什么优秀的孩子反而厌学得多呢”

兰妈身边有个叫真真的女孩,读一年级的时候奖状简直是拿到手软,特别是数学考试几乎次次都是一百分

父母为了栽培好这个女孩,也是使了大招,明明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对孩子该有的辅导班、才艺培养,那可是一个都没有落下过

在父母的眼里,他们也希望看到真真能无时不刻地学习,因为他们坚信: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会获得对应的回报

当然了,小姑娘也有贪玩、懈怠叛逆的时候,为了不让孩子脱离掌控,父母便想出了哭诉的道德绑架

比如,孩子学累想要休息一会儿时,妈妈就会说:“你看看我跟你爸爸每天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如果你现在连这点学习的苦都吃不下,那将来又该如何面对更大的挫折,又怎么对得起我和你爸爸的如此付出呢”

没办法,为了成为爸爸妈妈眼中的乖小孩,真真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谨慎还是谨慎

可事实上却是,过度的期待简直是堪比家庭暴力

就在初三那年,真真就有了明显的强迫症-答案永远都写不完

特别是翻开她的作业本、考试试卷时,就能看到明显涂了改、改了涂的痕迹

你问她“为什么会不停修改”

她的回答也是:“我怕错了”

就算是一道简单的2位数加减法,她算了很多遍都是一样的答案,心里面还是会觉得答案是错的

就这样,本来还是尖子生的真真,成绩一落千丈,对学习还到了“不敢下笔”的重度焦虑、和强迫症情况

这就是所谓“别人家的孩子”

看起来成绩出色,一二年级的时候得一百分也简单得跟个“1”一样,可真正学霸并不是短时间的成绩出色,而是能勇敢不畏地面对大起大落,还能让成绩保持在平稳的强大抗压能力

不想孩子的学习学着学着就跟打鸡血一样,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做回他们自己:如果孩子想出去玩儿,那就告诉孩子“你自己决定就好了,但前提是作业一定要先做完”

如此的有紧有松,就是在培养孩子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旦孩子把这份技能运筹在握了,那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什么了

即便不是班上的第一第二,至少在抗压能力、和自理能力上就胜过了很多同龄的孩子

04

学习要劳逸结合

过度疲劳会把孩子养得无法喘息

好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栽培,就是来自两个重要板块:

1、相互尊重

2、相互成长

而一段不焦虑、不内耗、不鸡娃的亲子关系,也是所有父母们都注重的地方

遇到一位妈妈,她在说起叛逆女儿休学在家这件事时,眼含泪水地对我说: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再向以前那样教育女儿了”

“看看现在的孩子,读书本来就压力大,每天起早贪黑,能睡足9个小时就已经不错了”

“不知道孩子每天是不是开开心心地背着书包去读书,反正我们当家长的是紧张得不行,生怕孩子成绩不好被老师请喝茶,还要让孩子这样补课、那样做练习题,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过去的方法统统都不对”

看着妈妈如此忏悔的样子,我突然想到女儿之前有段时间也叛逆地对我说:“我就这样了,你要是看我不顺眼,那就别看了”

随着剑拔弩张的气氛越来越压抑,我和女儿的关系也一度到了“一开口讲话就争吵不断”的场面

后来,还是女儿晚上主动抱着我说:“妈妈,你能不能不要那么凶呀?我会好好学习的,可你也要多鼓励鼓励我呀,不然我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很糟糕,连努力的勇气都没有了”

是呀,学习就如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不能谈竞争,更不能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攀比对象

因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如果只是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很容易失去了教育的初心

学校太卷,老师太卷,然后家长再卷上加卷,那孩子还如何轻松学习,带着热情学习呢

所以,鸡娃的隐患就是把孩子往厌学、叛逆的路上逼,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容易焦虑肆虐的内卷环境下,不要在鱼缸里养娃才是一个合格家长的真正觉醒

如果家长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些事情,建议大家掌握几种“反内卷”的养娃手段:

第一,拥有一个平稳的心态,即便孩子在老师的眼里劣质不堪,你也要相信并鼓励孩子努力做好自己

第二,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孩子成绩好时不要骄傲,特别是小学阶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只有持续有效地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霸

第三,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孩子做错了事要习惯说:“没事,犯错不可怕,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弥补缺失,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能力,妈妈相信你有这样的能力,我们一起想办法把错误变成正确的事,好不好”

如此,孩子才能在各种压抑的环境隐患中脱颖而出,成为那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直迎困难的内心强大牛娃

而比起好的成绩、厉害的称号,孩子也更需要这种过关斩将、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

那么,关于《哪吒》里敖丙之所以让很多人感到同情,是因为他像极了“别人家孩子”的这个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7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