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钢盔的生产过程

海绵宝宝谈人物 2024-04-05 15:26:38

以往对二战德国钢盔的研究中过多的注重了其外形和功能,忽略了钢盔的生产流程。事实上,二战德国钢盔的整体生产工艺在世界军事项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M35钢盔正式投产的时期,还利用着一战生产钢盔的老式工艺流程。一战时期获得的经验和技术在二战生产工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来说,钢盔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冲压制模,使用机械压力机塑形,然后送入烤炉中进行回火处理,这样完成了钢盔的基本构造。

当钢盔基本构造完成后,人工操作气动喷枪进行表面喷漆。放在架子上送入烤炉进行硬化烘烤。钢盔外壳完成后,再由人工安装不同的内衬系统。如果需要增加盔徽,在最后组装完成后涂装盔徽,在一些情况下,会在钢盔表面漆半干的情况下涂装盔徽,然后放入烤炉一起烘烤。

在德国军工部门重组后,阿尔贝·施佩尔实行了战时生产改善了生产工艺。因此生产钢盔的效率大大提高。1942年,使用热冲压技术压制钢盔基本形状,老式的机械冲压机被自动外壳冲压机所取代。

一切新技术和新方法都利用在钢盔生产上面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大部分制作工人包括熟练和非熟练的男性和女性。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战俘以及居住在工厂附近的德国平民参加生产。当钢盔生产完成后,被叠装放入板条箱内,一箱一箱运往德国各地和欧洲占领地区。和大部分军用品一样,卡车和火车载着钢盔前往目的地,到达后由军事后勤人员直接分发到前线使用。

钢盔生产流程

直到1943年初,M35和M40钢盔仍然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的老式技术。这其中包括了使用大型机械压力机进行冲压制模等工艺。每一顶钢盔经过一系列步骤,包括几次回炉热处理。1943年,引进了热冲压技术改善了一些制作工艺,不过大部分流程还是要靠手工完成。

当热冲压技术成为工厂标准后,钢盔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这种新技术可以提高金属成型的速度,因此提高了钢盔产量。在简化钢盔边缘卷边后,M42成为了德军的制式钢盔。M42取消了边缘卷边并改进简化了两侧通风孔。M1942是德国第一种使用自动化机器生产的钢盔。

M42和早期的M35和M40相比制作缺少了精细。大部分M42的边缘看起来锋利粗糙,这是因为使用快速热冲压技术造成的。此外,许多M42或多或少可以发现金属生产商的标志。这些都是M42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特点。

钢盔成型

1937年,塔勒工厂使用大型机械压力机生产M35钢盔。开始使用一块平面钢板,进行几次冲压后,完成了带模糊边缘的钢盔形状。然后使用机械工具进行裁剪,并人工使用铁锤敲打钢盔边缘,进行滚边处理。

上面照片显示了工人正在完成钢盔生产的前四个阶段。从左至右,可以看到工人正在紧锣密鼓的完成从冲压,裁剪边缘和敲打滚边,直到最终完成钢盔的基本样式。图片最右边是已经完成这一系列工序的成品。

这项技术相当复杂,以至于制作一顶钢盔要耗费大量时间。1940年,这些生产工艺经过了一系列的简化,在1942年德国提出战时生产机制后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当时已经使用了热冲压技术,并淘汰了上述一部分旧工艺。

回火处理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钢盔生产的中间阶段,钢盔正在进行回炉热处理。

因为钢板在冲压制模后质地很软,成型的钢盔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加热,进行硬化。从照片的左边可以看到一堆没有底漆的M35钢盔。这些钢盔都在等待进行回炉热处理。

在照片中间的架子上可以看到一些已经刚刚经过热处理和冷却的钢盔。可以看到钢盔堆的和人差不多高,看来当时工厂内并没有对钢盔摆放的相关规定。

照片右侧是已经表明涂漆的钢盔,因为油漆未干,所以呈现亮黑色。钢盔是在相邻的烘烤室进行烘干。在照片右侧应该是在使用气动喷枪的女性工人正在喷漆。

大多数钢盔油漆使用快速烘干,这样可以保持油漆的持久性。喷漆使用纯手工操作,由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完成。这是一项容易产生错误和影响生产时间的工序,所以需要密切的监督

钢盔装配

照片显示工人正在装配德国乡村警察使用的M35钢盔。这一过程是精细的手工作业而不是自动化作业。左边的工人正在一顶钢盔内安装内衬系统,旁边的领班正在检查一顶空钢盔。内衬系统装入时候钢盔要垫在一块表面是布的木块上,防止刮花钢盔表面油漆。注意在内衬安装前,钢盔的盔徽已经完成了。右侧照片的桌子上堆了一些钢盔,上面是战前警察盔徽,右侧是白色万字徽,左侧是三色盾徽。

内衬装入

近距离观察工人是如何在M35钢盔内安装M1931内衬系统。他们的工作台包括防止钢盔受损的布垫木台。内衬被放在工作台之间,并装入钢盔之内。一个特殊工具帮助工人固定内衬和钢盔连接的铆钉。照片显示出内衬装入完全由手工完成,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在远处工作台可以看到一些用纸包裹的钢盔,这样是为了防止油漆刮花。从照片照明可以看出,这些工人都是在大型玻璃窗前作业的。

摆放和储存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组装的最后阶段。工人正在用纸包裹钢盔,然后堆放在一起。照片背景可以看到大量包裹好的钢盔准备运往储存区。这些钢盔会被运往军事地区工厂并安放在工厂仓库或者军事仓库中。一旦抵达储存区,这些钢盔就被放入木箱之中。左边这位妇女应该在绘制盔徽,她在工作台可能在房间的另一边。堆放在桌子上的钢盔可以看到三色盾徽和万字徽。

分发钢盔

图片显示的是1934到1935年间军服和钢盔分发的场景。军事供应站一般作为制服和装备分发中心。右侧桌子上是M1918“剪耳式”钢盔。

在战时,一些钢盔被直接送往前线部队的后方的军事仓库中。在仓库中,装备在翻新前被送出。这些军事仓库也负责收集,修复,翻新钢盔的工作。许多二战老兵就是这样领到自己的装备。

工厂根据订单生产完成钢盔后,由武装部队重新分配运送到需要的区域。大部分新钢盔一般基础训练中分发,不过许多德国老兵也能在前线领到新钢盔。

下面是一张宣传照片,M42钢盔在大德意志师总部分发给新兵。

钢盔的尺寸

钢盔尺寸和内衬系统尺寸搭配表

战时钢盔内部左侧有工厂生产的尺寸缩写。这些字母和数字缩写可以用来辨认钢盔的生产工厂。,这些数字也表明钢盔的实际大小。

每顶钢盔都能容纳两种不同尺寸的内衬系统。例如,64厘米尺寸的钢盔可以安装56厘米或57厘米的内衬。同样的62厘米钢盔和64厘米钢盔也可以容纳56厘米内衬。士兵对分发到手里钢盔尺寸没有选择,但可以根据自己头部大小调整内衬。虽然这样也大部分解决了钢盔不合适问题,不过一些战时相片也会偶尔出现佩戴过大或过小钢盔的士兵的。

在当时,68厘米的钢盔已经属于非常大的级别了。根据二战时期欧洲人平均营养和健康水平,一般人佩戴64厘米的钢盔。

在生产中,生产批号都是给定的,这样可以使所有尺寸的钢盔顺利装配。以下是各尺寸钢盔产量比例:(包括M35,M40,M42)

钢盔外壳尺寸

塔勒ET生产的68毫米M35空军钢盔

所有国家的战斗钢盔包括了钢盔外壳和内衬系统。二战盟军生产了统一尺寸的钢盔,使用不同内衬来适应佩戴者头部尺寸。盟军这种“一种尺寸适应全部”是一种直线性的解决方案,简化了战时钢盔的生产。相对于盟军,德军的钢盔生产则要复杂的多。

和盟军生产统一的中型钢盔不同,德国工厂生产了至少六种不同尺寸的钢盔。根据钢盔大小,每一种钢盔都能使用两种不同尺寸的内衬系统。这就带来了复杂的生产过程,因为工厂必须使用多种外壳冲压模具来生产钢盔,而且必须生产多种尺寸的内衬系统。根据钢盔直径大小,每顶钢盔只能安装两种尺寸的内衬系统的中的一个,而且内衬系统一经安装很难在野外去除,所以必须长期使用一种内衬系统。

德国使用这样复杂的钢盔生产的原因不得而知,毫无意义,这样复杂的钢盔生产对于一线部队供应造成了极大的问题。据推测复杂的钢盔生产是因为德国传统上对于每一个士兵着装的整齐划一的看重。这么多尺寸的钢盔可以看作是武装部队希望以每一名德国士兵身着整齐的制服来保持德国统一的传统。钢盔外壳商标:

塔勒工厂生产的62厘米钢盔

战时德国生产的钢盔会在钢盔边缘上刻上字母数字代码。这样的代码是确定钢盔尺寸和生产商的标志。一般标志会出现在两个部位,钢盔边缘的左侧或者后部。这个标志表示生产商的缩写和尺寸数字,二战中生产的钢盔都会出现这样的标志。

除了工厂生产的标志外,还有一个表示钢盔生产批号的标志。几乎所有钢盔都有生产批号标志,只有极少数未知原因的没有加盖。战斗钢盔标志出现在钢盔边缘后部,同样的非战斗单位的钢盔也会有。

生产批号通常由两到三个数字表示。这些生产批号也被称为批号或序列号。一些钢盔也会在加盖“DN”的代码。DN表示德国生产钢盔的专利标志。除了以上提到的标志,德国战时钢盔没有出现过其他任何标志。

生产工厂

二战期间,德国生产了超过2500万顶的作战钢盔。这样巨大的生产数量由五个独立,具有金属和钢铁生产能力的工厂完成。其中最大的生产商是位于塔勒的Eisenhüttenwerk。这家工厂位于德国中北部的哈尔茨山区内。一战期间Eisenhüttenwerk也是钢盔生产商,因此具有大规模生产钢盔的经验。塔勒生产商和他的设计师在M35钢盔设计和定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生产记录表明,从1939初到1944年5月,已经生产了近2000万顶钢盔。1944年6月至1945年2月为武装部队生产了250万顶钢盔。战前的统计数据表明,1935年到1937年生产了130万顶钢盔,1937年7月到1939年1月生产了120顶钢盔。这些生产都由工厂的德国劳工完成,包括男性和女性。1996年美国法院在进行大屠杀的调查记录表明德国并没有使用战俘和外国劳工进行钢盔生产。但1999年的报告表明一些私人工厂使用战俘和外国劳工进行生产。以下是两名在德国被强制劳动的工人的证词,他们说在他们在德国钢盔,弹药和军备工厂工作,Schwerte的生产商雇佣在入侵法国被抓捕的战俘和东欧的俄国妇女。这些囚犯被关押在靠近工厂的集中营内。Emaillierwerke A.G. 还可能使用苏联的男性和女性囚犯。

Eisenhüttenwerke(直译为钢铁熔炼工厂)简称ET或ckl,位于塔勒(Thale)

Emaillierwerke A.G.(直译为AG珐琅工厂)简称FS或EF,位于富尔达(Fulda)

Vereinigte Deutsche Nikelwerke(直译为联合德意志尼克尔工厂)简称NS,位于施维特(Schwerte)

Quist简称Q,位于埃斯林根(Esslingen)

Sächsische Emaillier und Stanzwerke(直译为萨克森珐琅和冲压工厂)简称SE或hkp,位于劳特(Lauter)

五大制造商制造的钢盔差异图例

资料来源:http://www.german-helmets.com/PRODUCTION%20maps.htm

全文完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