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的 “掐尖” 现象,本质上是一场披着教育外衣的资源垄断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教育公平被践踏,利益链条被编织,阶层分化被加剧,而政策执行则沦为一场黑色幽默。
一、教育政绩的遮羞布表面上,学校高喊 “因材施教”,实则通过各种手段为升学率镀金。上海的头部学校通过 “小五班”“冬令营” 等名义,提前锁定优质生源,将学生当作提升学校排名的数据工具。教育部门的考核指标仍然以升学率为核心,这倒逼学校在响应政策的同时,暗中进行违规操作。所谓的 “教育公平”,不过是文件里的口号,而现实中的名校早已用掐尖筑起了生源壁垒。
二、利益链条的终极狂欢掐尖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产业链。培训机构贩卖 “杯赛证书”,学校收取豪华简历,中介兜售 “密电” 入学名额。某机构透露,上海某校的冬令营仅限奥赛获奖学生参与,最终录取率不足 5%。这些操作将教育异化为资本游戏,普通家庭要么砸钱买门票,要么沦为 “陪跑分母”。
三、阶层分化的加速器掐尖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垄断的合法化。当名校以 “数学营”“科技班” 等名义筛选学生时,实际上是在执行精英世袭制。高知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奥数、编程训练,而底层家庭因信息差和经济门槛被天然排除。上海某教育集团甚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选拔 “未来精英”,这种教育种姓制度让寒门更难逆袭。
四、政策执行的黑色幽默教育部的十年禁令形同虚设。上海部分学校通过 “开放日收简历”“冬令营考试” 等擦边球手段继续掐尖。更讽刺的是,被曝光的学校只需整改了事,而真正推动掐尖的升学率考核机制却纹丝不动。这种 “罚酒三杯” 式的监管,本质上是权力与资本的默契共谋。
犀利率破防金句“掐尖不是教育,是教育界的军备竞赛。”
“当学校开始收简历,教育就成了拼爹游戏。”
“禁止掐尖的文件越厚,暗箱操作的手腕越脏。”
上海教育掐尖的真相,是既得利益者对教育公平的系统性绞杀。如果不破除升学率崇拜、斩断灰色产业链,所谓的 “双减” 政策终将沦为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