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美国和欧洲之所以想要扶持印度,本质还是为了让印度取代中国在制造业里的地位。
印度这个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暴露出野心的?我认为是从美国以及欧洲大手笔投资印度市场开始的。怎么说呢?不仅仅是美国将中国当作了第一大竞争对手,其实印度也一直想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印度早在几年前就喊出了要让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口号。可问题的关键来了,即便是印度获得了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的投资,为什么印度在制造业发展的依然很糟糕?
印度自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以来,便以“取代中国”为口号吸引全球关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企业也确实向印度砸下重金:苹果计划将25%产能转移到印度,特斯拉宣布建厂,美光科技投资8.25亿美元建芯片封装厂。
但11年过去了,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从15%微涨至17%,而中国同期从29%升至38%(因服务业扩张)。这种“高调口号与骨感现实”的撕裂,暴露出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系统性缺陷。

根据2024年数据,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达495.6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主要集中在能源、半导体和基础设施领域。
2024年3月,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瑞士)与印度达成自贸协定,承诺在15年内投资1000亿美元,换取印度取消四国95.3%工业品关税。这是欧洲对印度最大规模的投资承诺,但实际落地情况尚不明朗。
从理论上来说,印度获得了美国和欧洲如此巨大的资金体量,印度的制造业应该进步神速才对啊。
可事实并非如此,先看一个例子,印度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承诺向达标企业发放现金奖励,但截至2024年10月,仅兑现了17.3亿美元(不足承诺的8%),且审批流程冗长、规则频繁变动,导致企业无法获得预期支持。例如,富士康因土地征用纠纷被迫搁浅5亿美元工厂建设。
值得一说的是,中国收紧关键设备出口后,印度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生产线建设进度延迟超2年,富士康印度工厂因设备禁运陷入瘫痪。

与中国制造业相比,印度所谓的制造业优势,可以用“荡然无存”来形容。
印度物流效率低下,港口货物滞留时间长达7天(中国为2天),公路运输效率仅相当于中国90年代水平。古吉拉特邦太阳能工厂因设备采购延误,产能仅完成目标50%。
全印仅2.3%劳动力接受过正规技能培训(中国36%),塔塔汽车工厂流水线工人日均组装汽车0.8辆(中国工人2.5辆)。
《产业争议法》规定超100人企业裁员需政府批准,三星诺伊达工厂宁愿支付加班费也不敢扩招。
中国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配套企业超5000家,而印度最大汽车城普内周边仅有300家供应商,导致零部件采购周期延长40%。
尽管美欧资本一度涌入印度,但截至2024年9月,已有近3100家外资企业撤离,占在印外资企业的三分之一。美国华尔街甚至通过做空印度企业(如阿达尼集团)收割资本,这也是导致近期印度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

当中国用30年建成世界最完整工业门类时,印度仍在土地法修订、电力改革、劳资纠纷中原地打转。莫迪的“印度制造”若要兑现承诺,需要的不是地缘政治的投机,而是一场触及种姓制度、官僚体系、教育模式的深层革命。
总的来说,印度制造业困局本质是系统性缺陷。基建滞后吞噬成本优势,低技能劳动力抵消人口红利,政策摇摆吓退长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