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名堂|王鑫:观光客、全球化与疫情之后

弯弯评小说 2024-07-02 21:30:36

媒 ·

名堂

零距离,名家大咖

零时差,直击现场

媒·名堂//第二十七期

王鑫:观光客、全球化与疫情之后

——以东浩纪《观光客的哲学》为中心

5月16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王鑫做客北京大学“新媒体理论与实践”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观光客、全球化与疫情之后——以东浩纪<观光客的哲学>为中心》的讲座。

日本批评家、文化研究学者东浩纪以《动物化的后现代》等著作在亚文化圈内影响甚广;同时,他开设公司、创办杂志,对潮流有敏锐的关注,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成书于2017年的《观光客的哲学》适逢英国决定“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日本卷起仇恨言论等重大事件,人类不得不再度将目光聚焦于“他者”,而东浩纪选择用“观光客”这一消费社会的典型形象作为哲学考察的对象,以之为起点构想新的他者的哲学。

王鑫向同学们介绍了网络文学在学科建构时面对的多重困境,而东浩纪以观光客的哲学向西方现代主体理论发起挑战的尝试为网络文学研究引入了新的理论资源。东浩纪在2014年的著作《弱关联》就已经提出“观光客”的概念,他在书中提出村人、旅人、观光客的三分法:村人只属于特定的共同体,旅人不属于任何共同体,观光客属于某个基本的共同体,但偶尔会访问其他共同体。在《观光客的哲学》第一章,东浩纪梳理了观光的历史,从现实中具象的旅游行为和观光客出发,阐释思考观光客的哲学试图达成的目的。观光客对观光地有自我的预先设想,会采取十分自我的行动,他们不对原住民负责,在这个意义上,东浩纪重新说明了二次创作。在无责任这一方面,二次创作同样不对原作负责,二次创作的作者是内容世界的观光客;反过来说,观光客是现实的二次创作者。观光客所折射的全球主义背景,观光行为的非必要性(偶然性),以及在严肃与不严肃之间摇摆的状态,成为东浩纪思考21世纪主体形象的一个入口。

在西方现代主体理论建立起的关于主体成长的单线叙事之外,东浩纪发现了其他可能的思考路径。王鑫带领同学细读《观光客的哲学》的第二章“政治及其外部”。卢梭作为政治家时接近极权主义的立场和作为文学家时彻底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分裂被称作“让-雅克·卢梭问题”,但东浩纪怀疑这种“分裂”的存在,随即列举了伏尔泰的《憨第德》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憨第德》反对至善论,通过假想的游记发现世界的错误。《永久和平论》讨论在以国家和法律为动机之外,以商业精神为动机实现永久和平的道路。

东浩纪的追溯展现了“观光客”具备的抵抗单线叙事的可能,而这种可能被随之兴起的民族主义话语所遏制。施密特提出的“友敌理论”拒绝既非敌人,也非朋友的观光客的存在,他的论述正是基于黑格尔的人性观:人必须将某种国家意志内面化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通过“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单一路径成长为精神成熟的人。进入消费社会后,科耶夫批判动物的消费者,阿伦特批判动物的劳动者,他们的理论同样是黑格尔民族主义范式的延续,观光客依然没有容身之地。

王鑫(左)与邵燕君教授(右)交流

基于对观光客存在条件的思考,王鑫指出东浩纪提出了新的想象全球格局的方式——二层构造。全球化背景下,政治仍然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运转,经济和文化却超越国境线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但又无法进一步带来政治的整合。民族主义和全球主义分别辖制着政治和经济领域然后共存,东浩纪称之为“这是经济相互连接、但政治没有相互连接的时代,是欲望相互连接、但思考没有相互连接的世界”,而观光客在二者之间来回往复,提供了非交流的交流、非政治的政治的可能性。最后,王鑫还简要介绍了“否定神学”、“邮政”、“诸众”、“误配”等东浩纪论述的核心概念。

讲座后,王鑫和同学们就他者意识、重建公共性等问题和网络舆论纷争等具体的文化现象展开讨论。以御宅族文化研究闻名的东浩纪在《观光客的哲学》中展现了对整体世界和主体与他者关系的思考,王鑫的导读帮助同学打开了在“数据库”、“想象力环境”等概念外讨论东浩纪理论的可能性。

讲座合影留念

主讲嘉宾介绍:王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网络文学、网络文化、二次元文化。

文/栗葛

摄影/陈晓彤

编辑/陈星竹

关注我们

0 阅读:0

弯弯评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