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名堂|王玉玊:网络文学的迭代转型与数码人工环境的自觉化

弯弯评小说 2024-04-16 00:46:28

媒 ·

名堂

零距离,名家大咖

零时差,直击现场

媒·名堂//第二十三期

王玉玊:网络文学的迭代转型与

“数码人工环境”的自觉化

11月30日下午,北大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玊来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研究”课上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网络文学的迭代转型与“数码人工环境”的自觉化》的讲座。

当文学艺术迈入数码时代,当文艺创作面对“0”和“1”编码的数码环境,我们的文学艺术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王玉玊以两个案例《我推的孩子》和《提前设置好走马灯的背景音乐曲序》(《世界奇妙物语 2023秋季特别篇》中第三个故事)切入讲座,提出了“人设”的概念。收集原作提供的材料、从中提取关键性要素,所提取出的特征被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称之为“萌要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系列萌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角色的人设。

女子偶像组合小町BC位成员星野爱

通过这两个例子的讲解,王玉玊进一步分析道,人设具有自律性的特征,不再依赖于具体的故事世界,拥有了进入其他各式各样世界的可能。当人设从世界中独立,相应地,世界本身也获得了自由,构成了另一种可供展示、阅读的空间。

王玉玊老师在课堂上

“世界”如何成为可被独立设定的文学要素?“数码人工环境”又如何在“世界”这一要素基础上被提出?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王玉玊接下来带领同学回顾了文学“世界”的概念及其变迁。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总结文艺四要素为作品、艺术家、世界和受众,明确提出了“世界”的概念。

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实主义文学或浪漫主义文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流派都对文学世界有着自己的定义和追求,也存在各自的矛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关于“世界是否应当如实反映现实”的矛盾,现实主义内部关于“如实还原社会面貌”和“展现社会应该是或者将要是的样貌”之间的矛盾都难于调和。在这种张力之下,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王玉玊从日本文学中存在的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两条脉络阐释了东浩纪“游戏性现实主义”的诞生背景。

课堂现场

王玉玊指出,现实主义文学不是真实透明的文学,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是效率最高的叙事方式,现实世界为所有人搭建了一个理解世界的公共平台。在宏大叙事崩解,拟宏大叙事也不再可能之后,这种公共性消失了。

旧的公共性消失后,人们需要一种新的公共性。人设数据库和世界设定数据库成为了新的公共平台。理想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文学有机体”,现实主义范式要求典型人物从典型环境中生长出来;而已经独立的人设和世界设定不再具有因果关联,不同的设定组合、碰撞、运转,产生如同01编码一般的无限可能,写就无数新的故事,形成了区别于传统范式的新的文学创作模式。网络文学就是基于由人设数据库和世界设定数据库构成的数码人工环境生长起来的。

北大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以2015年作为网络文学转型的分界线,此前称为“传统网文”,此后称为“二次元网文”或者“游戏化网文”,这不是说15年以前的网文就不具备如今所说的新的特质。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诞生在数码人工环境之中,网络文学在2015年前后发生的变化,与其说是一个转型,不如说是实际上从一开始就诞生于数码人工环境的网络文学,逐渐摆脱传统文学的惯性制约,走向成熟和自觉化。

讲座后,邵燕君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王鑫和王玉玊就数据库是否拥有边界、数码人工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概念区分等问题展开交流。王玉玊的讲座梳理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展现了网络文学朝向未来的面向,进一步引导同学在阅读兴趣之外了解网络文学的理论脉络。

邵燕君老师和王鑫老师

王玉玊老师和王鑫老师于中文系合影

主讲嘉宾介绍:王玉玊,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艺批评、网络文学与青年亚文化。著有《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并为《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副主编,发表《“选择服从”与“选择相信”——“二次元存在主义”的内涵与实践》《“量子力学”与“流动的现代性”——当代流行文艺中的“价值相对论”》《“故事社会”与后现代的散布——从网络文艺的新叙事形态说起》等多篇论文。

文/栗葛

图/陈晓彤

编辑/谢曼舒

0 阅读:0

弯弯评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