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应该不会想到,他曾经的铁粉安重荣会反对他。
辉煌的大唐帝国崩塌后,各地割据政权如地鼠般此起彼伏,但凡有万儿八千人马,谁都敢做天子梦。
石敬瑭就是典型代言人。他从一个普通将领做起,当到了后唐节度使,是后唐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勖亲选的骁将。天祐十三年(916),李存勖被后梁军围住,石敬瑭亲率十余骑突围救主,一战成名,甚得李存勖宠任。
安重荣应该也是在这时候粉上石敬瑭的。
安祖籍朔州,祖上几代都是武将,他天生神力,从小骑射皆精,年轻轻就当上振武巡边指挥使,也就是边防指挥官,级别仅低于节度使。
虽然很得唐庄宗重用,石敬瑭可一点都不“敬唐”,历唐庄宗至唐末帝四代,他没少干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事。但这些,在粉丝安重荣眼里并没什么,乱世嘛,谁拳头大谁话事。安重荣甚至以石敬瑭的创业经历鸡汤自己:“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
石敬瑭
啥天子不天子啊,刀把子里面出政权呗。
估计他是真看过《史记》的,然后把陈涉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洗了稿。
石敬瑭对安重荣,也是惺惺相惜,实力宠粉。他起兵反唐之前,先派人来跟安重荣接触,希望安重荣能站他。
偶像主动来加,安重荣想都没想便答应了。可他妈和他哥都觉得姓石的不靠谱,还密谋把石派来的使者干掉,绝了安重荣的念想。安重荣发觉了,说妈你别坏我大事,这样吧,我来卜一卦看吉凶如何。
关于占卜的细节,《新五代史》写得很演义,说他在百步之外竖一根箭,然后以箭射箭,射箭之前说,石公能当天子,此箭必中。果然,一箭中箭。又立一箭,说我要是能当上节度使,此箭必中。也中。于是,他妈和他哥不拦他了,安重荣遂“以巡边千骑叛入太原”。带着自己的一千边防军进入太原,入股石敬瑭。
事实证明,安重荣这一次投资眼光独到,没多久石敬瑭果然当上皇帝,安重荣也顺利当上成德军节度使。这可是最大的边防重镇,直接面对契丹,举足轻重,可见石敬瑭对安重荣的看重和信任。
可是,君臣蜜月期还没结束,石敬瑭就让安重荣失望了。
原因众所周知: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认比他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爸爸,自称“儿皇帝”,还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每年再加三十万匹绢帛作为纳贡。
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北京全境、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面积超十万平方公里,在当时可是战略要地,给了契丹,长城及燕山山脉这样的人工屏障和天堑就完全失去作用,整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门户洞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几乎是一马平川。
作为回报,契丹铁骑越过雁门关,帮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后晋,并册封他为“英武明义皇帝”。
真明义。
后晋地图
石敬瑭成了后晋高祖,同时又给耶律德光当孝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契丹人在石敬瑭面前越是趾高气扬,石敬瑭越是唯唯诺诺,尽心尽孝当好儿皇帝。
可是,安重荣毕竟是血性汉子,虽然粉石敬瑭,但他也有底线,这底线,就是不能卖国。看到石敬瑭在契丹人面前一副孙子样,他怒了,多次公开批评石敬瑭,说他“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旧五代史》则说,安重荣不但在口头上讥讽石敬瑭,还形成文字,“上表论之。其表数千言,大抵指斥高祖称臣奉表,罄中国珍异,贡献契丹,凌虐汉人,竟无厌足。又以此意为书,遗诸朝贵及籓镇诸侯”。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以举国之力去讨好欲壑难填的契丹人,这是我晋万世之耻。
他还把这表抄写多份,群发给朝中大臣及各地节度使,公开表示他反对石敬瑭的卖国行为。
关键是,安重荣不是口炮党,他自恃兵力雄壮,不把契丹放在眼里,“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新五代史》。契丹使者经过他防守的镇州,他不但不以礼相待,还动辄辱骂,甚至找个借口就拿下杀掉。
这么一来,契丹对安重荣自然恨之入骨,视之为眼中钉,多次向石敬瑭施压,要求他处理安重荣。石敬瑭则忌惮安重荣手握重兵,也不敢来硬的,只是跑到离安重荣驻地比较近的邺城,然后派人去对安重荣说:
尔身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难,弃君与亲。吾因契丹而兴基业,尔因吾而致富贵,吾不敢忘,尔可忘耶!且前代和亲,只为安边,今吾以天下臣之,尔欲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你是我臣子,家中有老母,如此口炮完全不顾后果,不忠不孝。我在契丹帮助下才有此建国大业,你因为我才有今日富贵,我不敢忘契丹大恩,你怎能忘了我的大恩?我之前跟契丹认父子,都是为了边境和平,现在我以一国臣服他们,你以一镇之力对抗他们,实力相差太悬殊,别再自取其辱了。
一个卖国求辱的人,说不肯卖国的人是自取其辱,这心理素质,也是没谁了。
不过,石敬瑭还算是真小人,“吾因契丹而兴基业”一语,道出了历史上所有儿皇帝甘于受辱的原因:认外国爹,是为了能当本国百姓的爹。
前面说过,安重荣自己也是有野心的,看到石敬瑭当“儿皇帝”甘之如饴,心彻底凉了。“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同一年冬天,趁着石敬瑭还在邺城,另一节度使安从进在襄阳起兵造反,安重荣也跟着起兵,聚集数万饥民,杀向邺城。
石敬瑭听说安重荣反了,即派大将杜重威率兵平叛。两军一开打,原来就跟安重荣有矛盾的部将赵彦之阵前反戈,安重荣措手不及,乱了阵脚,杜重威趁势掩杀,安重荣只率十几骑突出重围,一退再退,最后走投无路,被杜重威斩首,将头带回给石敬瑭。
石敬瑭拿到安重荣的首级,立即“命漆其首送于契丹”,就是命人把安头上漆,送去给他的“父皇帝”,以表忠心。
按《辽史》的说法,“戊辰,晋函安重荣首来献,上数欲亲讨重荣,至是乃止”。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本来几次想亲自攻打安重荣,现在看到石敬瑭送来安重荣的头,也就作罢。
反对石敬瑭的安重荣死得壮烈,石敬瑭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
燕云十六州地图
安重荣死后一年,原在雁门关外游牧的吐谷浑部不堪契丹欺压,全族逃到河东,归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怒了,派人来向石敬瑭问罪,石敬瑭也不敢得罪重兵在握的刘知远,又无法向“父皇帝”交代,终日担惊受怕,最后在忧郁中病死。
石敬瑭死后,养子石重贵即位,继续从事“儿皇帝”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但只是四年,石重贵与契丹矛盾激化,契丹也不想再要“儿皇帝”了,直接出兵灭了后晋,石重贵被俘,后死于辽东。
五代十国时期的儿皇帝,不只石氏父子。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曾经也是石敬瑭的粉丝,石重贵被契丹俘虏后,耶律德光把后晋改名为大辽国,刘知远还派使者去朝贺,也被耶律德光称为儿子。
不过,刘知远并没真的给耶律德光当儿皇帝,他建立后汉之后,对契丹还是采取了对抗的态度,不但不向契丹纳贡,还资助并鼓励地方抗辽武装。
刘知远死后,后汉分裂,他的部将郭威建立后周,他弟弟刘崇则建立了北汉。
正是这个刘崇,打不过后周,便步石敬瑭后尘,向契丹乞援。当时的契丹皇帝是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阮,看到刘崇主动跪舔,开出两个条件:1.北汉每年给辽国纳贡十万;2.辽汉结为“父子之国”(实在想不通北方大国为什么总是这么喜欢当爸爸)。
给钱的事,刘崇爽快地答应了。但再当儿皇帝,确实有点为难,因为石敬瑭名声太臭了,成为第二个石敬瑭肯定也会被国人骂,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比儿皇帝好一点的:侄皇帝。
就问你服不服。
没想到耶律阮也答应了,当不了爸爸,当个叔叔也好玩嘛,反正钱是一分不少。于是,大笔一挥,便册封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
儿皇帝石敬瑭“英武明义”,侄皇帝刘崇“大汉神武”,都是英明领袖,契丹人把汉字玩得够绝。
从儿皇帝到侄皇帝,含辱量好像确实少了几个百分点。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些向北方称臣的皇帝,还有没有含辱量更少的,比如两宋时期,比如“弟皇帝”什么的?
只知道被“儿皇帝”石敬瑭割出去的燕云十六州,直到四百多年后,大明朝建立,才被朱元璋实力收回。而收不回的那些,也就只能眼睁睁默认现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