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这碗粥,熬下去才有滋味

十月忆白 2025-03-26 08:51:05

在生活的酸甜苦辣里,若要论起哪个字最能道尽人生滋味,“熬”字当仁不让。

凌晨三点的厨房,砂锅里的白粥咕嘟咕嘟冒着泡。米粒在沸水中翻滚,生涩的硬米非得经过时间的炖煮才一点点膨胀、裂开,直到熬出黏稠的米油。才能化成一碗熨帖肠胃的米粥。这场景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希腊神话里有个令人脊背发凉的拦路兽,总爱问行人:“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晚上用三条腿?”直到有个少年说出“人”的答案,这个谜语才揭开了生命最朴素的真相: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从匍匐到蹒跚的全程。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可生活的真相往往是,它既不急着杀死你,也不轻易放过你。它像一锅永远烧不开的水,让你在持续的煎熬中学会与滚烫共存。

一、熬,是困境中的自我救赎

在江南古镇,我见过一位做油纸伞的老匠人。二十年前机械伞占据市场时,他的作坊只剩下三个徒弟。雨季的霉斑爬上伞骨,他就把伞架搬到天井里晒;竹篾划破手掌,就用桐油和着草木灰止血。就这样老匠人也没有放弃,坚持到如今,他的伞成了非遗展品。

“范仲淹”儿时家道中落,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在那样的困境里,却能于破庙之中,以稀粥咸菜为伴,苦读诗书。五年寒暑,从不间断,最终叩开了仕途的大门,成为一代名臣。这般熬,熬的是生活的苦,是命运的不公,是在困境中对自我价值的执着追寻。

《太平广记》里的苏廷,这位唐朝书生穷得连灯油都买不起,每晚蹲在邻居的灶台边,利用烧柴的火光读书。十年后,他成了当朝宰相。“哪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是把夜熬穿了而已。”

再看《活着》里的福贵,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命运将他逼入绝境。可他却在那头老水牛的陪伴下,日复一日地在田间耕耘,用最质朴的方式,熬过生命的至暗时刻。他熬的不是别的,是对生活本身的坚守,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

这让我想起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的:“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二、熬是磨砺:苦难在蚌壳里孕育珍珠

五年前,外卖员老李的电动车把手上缠着褪色的胶布,油渍比手机屏幕的划痕还深。送餐间隙,蓝牙耳机里永远放着经济学课程。他说:“闺女要上大学了,我得给她挣个榜样。”五年后,朋友圈刷到他晒出的注册会计师证书,配图是摞起来比人高的笔记本。

这让我想起清代的“万斯同”,少年时被父亲锁进书库,却在泛黄的《茶经》里悟出治学之道——“茶叶要经过杀青的剧痛,才能锁住生命的醇香”。就像东北的酸白菜要压三个月石头,四川的豆瓣酱要晒三百天,你我的人生,总要经历些被生活“腌制”的时光。

生活总是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有时候,它会像一场无情的暴风雨,将我们推向绝境。

但是,请记住,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更强大。

就像福贵,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后,他依然选择活着,继续耕作于田间,唱着属于他的歌。因为他深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事物,而在于活着本身。

三、熬是重生:黑暗尽头,自有破晓

《汉书》里记载的匡衡,何止是“凿壁偷光”?

他中年因贪污被贬,却在流放地创办书院。那些曾经刺穿他脊梁骨的唾骂,最终化作了弟子们金榜题名时的爆竹声。

真正的熬,不是被动忍受,而是像竹子般——前四年只长三厘米,第五年却日飙三十公分。

最近重看《我本是高山》,张桂梅校长的话突然戳中泪点:“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要熬过风雪才能见苍穹。”这世间哪有什么“天降奇迹”?不过是有人咬着牙,把血泪咽下去,把脊梁挺起来。

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那个关于蚕蛹的故事吗?它在茧中挣扎,似乎永远无法挣脱那层层的束缚。然而,正是这份坚持和等待,让它最终破茧而出,化身为美丽的蝴蝶。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只要心中有希望,耐心地等待,再寒冷的冬天也终将过去,迎接我们的将是生机勃勃的新绿。

结语:

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答案。有人认为家庭幸福是圆满,有人觉得经历丰富就是完美。

但无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都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与考验,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熬”,不仅是对时间的忍耐,更是对自我信念的坚守。

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一次重生的机会,每一段煎熬的经历都会成为未来成功的基石。

所以,亲爱的朋友,当你感到前路茫茫、难以支撑时,请想起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让我们一起努力发光,而不是等待被他人照亮。

最后,愿你我都能在这条名为生活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出!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触动您的心灵,激发您对生活的热爱与勇气。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感悟,我们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0 阅读:2

十月忆白

简介:不慌是一种底气,不乱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