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究竟谁是真正的怪物,这部电影有什么亮点

影剧行者 2024-01-19 13:54:26

看到一些网友评论,我原本以为《怪物》是探讨家庭教育和校园欺凌,结果没想到剧情最终集中在两个男孩的情感纠葛上。其实这只能说从故事叙述的先后顺序上看确实如此,但实际上,家庭教育和霸凌问题也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主题。那些被外界视为“怪物”的人,以及那些经过各种经历逐渐“成魔”的人,他们的故事充满了误解和偏见,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觉得,虽然最后的情感线有些出乎意料,但摆在它面前的家庭教育和欺凌的话题也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丰富,不少观众看完大呼过瘾。

在影片中,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麦野凑的母亲,由安藤樱饰演的单身妈妈;学校里的保利老师;以及主角麦野凑和他死党星川依里。这三个故事线都以同一幕拉开序幕——女孩酒吧那场蹊跷的大火。麦野凑的妈妈虽然丈夫不在了,但听说我儿子在学校被保利老师欺负了,马上化身正义使者直接去学校讨要说法,就是为了让欺负她儿子的老师低头认错。但是,事情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当然,影片的重点还是在两个青少年身上。我看过很多以“成年”为主题的国内外电影,但我仍然觉得这部电影的故事很感人。依里的隐忍和乐观让人心痛。我觉得,影片对于的自我探索的刻画让人不禁联想起自己的故事,那些在人前的痛苦,在私人的小世界里的甜蜜,对比之下,让人感叹怪物的艰难。废弃电车里的小世界,森林草地上的操场,这些都是社会无法接受的青春情怀。在台风中的重生和在空旷后的快乐奔跑,似乎真实又不真实,仿佛怪物终于有勇气站在阳光下,不再害怕世人的评论和嘲笑。

我觉得影片取名为《怪物》真的很贴切,因为“怪物”这个概念贯穿了整部电影,并将这三个视角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被学校老师视为“怪物家长”的单亲妈妈,奇怪的老师,还有我们的两个少年主人公。他们都是自己意义上的“怪物”,与社会常理有所偏差。但怪物真的错了吗?它们只是一群孤独的个体,只是想找个同类陪伴而已。有什么错呢,这个世界就不能容忍一点“怪物”吗?

原来,半夜离家出走,唱着那句“who is the monster”的歌,才是与依里和解的秘诀!原来聚在一起的那个晚上只是独自带着满满的期待等待着自己喜欢的人。原来他跳车是因为他想回到依里身边。水杯里的沙子不是被同学霸凌,而是凑和依里重生的小猫。原来那些被风吹下桌子、散落在地面的写满画满了怪物的卡片,在第一个故事中看起来很凄凉,但在第三个故事中,却是凑和依里自己在孤立的电车世界中制作的一款有趣的游戏。

影片中的三个故事,就像三个不同的镜头,最后都在一段铜管乐的旋律中交汇了。还记得那个单亲妈妈去医院看孩子的场景吗?当她看到病房的窗户开着时,她吓得要死,以为孩子要跳下去了。结果发现是个误会。孩子没事。这时,那首铜管乐的背景音乐轻轻地响起,给人一种解脱的感觉。再来看看那位老师,他站在学校屋顶上,心情低落到极点,差点就跳下去了。这时,远处钢琴房里传来的铜管乐似乎在对他大喊,叫他不要做傻事。老师似乎真的明白了什么,终于不跳了。

而两个孩子,他们相信暴风雨过后,他们可以重生,就能摆脱别人的闲言碎语。暴风雨过去了,阳光明媚的下午,他们一起在草地上奔跑,还是原来的他们,但感觉世界变了。影片中没有哥斯拉这样的怪物,但我觉得,人们的偏见和隔阂比真实的怪物更可怕。它可以使人的心变得冷淡,变得疏远,甚至吞噬一个人的良心,毁灭一个人的生命。所以,怪物其实是在人的心里,而不是在路上。我们应该要正视自己心中的“怪物”,不要让它跑出来伤害别人。

0 阅读:47

影剧行者

简介:希望我的出现,能给你带来一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