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历史上,我国出现了许多支农民义军,其中以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最为著名。
相比于攻破北京城的大顺军,大西军虽然在战绩上稍逊,但其历史影响也不容忽视。
当年张献忠的大西军占据了我国西南大片地区,并对四川等地的百姓采取了严酷的统治,这令当地人口锐减,经济趋于崩溃。
而张献忠本人则在这段时间里大肆敛财,其拥有的珠宝甚至能塞满百余艘战舰,其奢侈程度令人咋舌。
但在张献忠兵败身死后,他的这些财宝却好像蒸发了一样不见踪影,而关于张献忠藏宝的传说也一直在四川地区流传,那么这些惊人的财富究竟去了哪里呢?
张献忠早年曾经参加过明朝的军队,还做过一段时间的捕快,但随后因为触犯法律被剥夺官职,流落乡间。
在崇祯登基之后不久,张献忠便加入了家乡的起义军,随后其在战斗中表现突出,逐步成长为义军中的高级将领。
但在关于起义军后续战略选择的讨论中,张献忠和李自成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最终两人分道扬镳。
离开李自成后,张献忠将长江流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但其在和左良玉等人的战斗中损失惨重,无奈之下只能接受明廷的招安。
但此后他并没有解散自己的部队,也没有接受明廷的指派参与镇压行动,这让其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崇祯朝末年,明军因为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张献忠见时机成熟便又背叛明廷,向长江流域的多位藩王发动猛攻。
这些养尊处优的藩王哪里是他的对手,连战连捷的张献忠随后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与武汉等地,一跃成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成都登基称帝,建立大西国,作为农民军首领的张献忠采取了和李自成截然不同的统治手段。
他不但没有推出减免农民负担的政策,还想尽办法从百姓手中搜刮民脂民膏。
大西国的百姓如果家中藏有一两以上的金银,就要被满门抄斩,超过十两的还要被活活剥皮,这让百姓民不聊生。
而天府之国自古以来都是我国富庶之地,张献忠也通过剥削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宝物,此外他之前还从明朝藩王王府中搜出了不少宝贝,这让他成为了当时全天下最富有的人。
但与此同时张献忠的统治方式,也让他迅速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大西军队内部也对其颇为失望,这让大西军在和明军及清军的战斗中陷入了劣势,大西政权变得岌岌可危。
当时的张献忠对于自己即将到来的末日并没有任何准备,直到战败的战报如雪花般到来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大势已去。
如果此时张献忠能够散尽家财招募义勇,或者用重金赏赐激发战士们的士气,或许还有逃出生天的可能。
但他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财宝,他决定发动突围作战,并在此之前将自己的财物掩埋起来避免别人找到,这就是所谓张献忠藏宝的传说。
而关于张献忠藏宝的地点,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献忠将自己的宝物埋到了锦江的河道下面。
为此他还派出大量人力修建水利设施,逼迫江水改道。
埋完宝物后他又让人放开闸门,令江水重新涌入河道,这样其他人就没有办法拿走他的东西了。
第二种说法则是江口沉银说。
据说当时张献忠知道自己无力抵抗明军的进攻,便命人将自己的财物装到了几百艘战舰上,无法装船的金银则被装在原木制成的木鞘中。
之后张献忠要求舰队顺流直下,意图突破明军的防线,而木鞘则被投入滔滔江水之中,这样只要他突围成功,就可以在江流变缓的地段重新捡回这些金银。
然而他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之后的战斗中,他的大西军被明朝参将杨展击溃。
无奈之下,张献忠只得命人将装有宝物的舰队全部凿沉,以免其落入敌人之手。
沉银的地点自然是张献忠的绝对机密,他本来期待着依靠这些宝藏东山再起,但随着其在凤凰山中箭身亡,沉银的地点也就成了无解的谜题。
对于张献忠究竟采用了哪种藏宝方法,历史上讨论极多。
笔者认为在当时的局面下,张献忠根本无力支持兴修堤坝迫使锦江改道这样的工程,因此其财宝更有可能和他的舰队一同埋身江底,而如今的考古证据也更倾向于这一结论。
张献忠败亡之后,四川各地便出现了关于其藏宝的传说,而成都锦江段和彭山区的江口镇则是最受瞩目的两个地方。
其中在成都地区一直流传着“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的民谣。
清代时四川地区也不乏试图寻找张献忠宝藏的投机者,但最终他们大都无功而返。
直到清朝末期,一份所谓藏宝图突然问世,这让人们重燃寻找张献忠宝藏的兴趣,但由于当时政局动荡,各方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发起大规模发掘工作。
直到1939年,川军将领幸蜀峰才主持了对锦江疑似埋宝地的发掘工作。
他们在发掘时先找到了一尊石牛,这和童谣中的内容完美契合,参与挖掘的士兵和工人均振奋不已。
很快他们手中的金属探测器也响了起来,但最终他们只找到了几筐大顺通宝,并无金银。
而江口镇的情况则和成都不同,据民间笔记文学记载,从清朝初年开始,人们就频繁在这一地区捡到金银财宝,还有百姓捡到了张献忠用来装银子的木鞘,其中的银锭保存完好。
当地官员知道后还发起了打捞活动,虽然人们确实能捞到不少珠宝,但其难度过大,耗费人力也太多,最终只能作罢。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江口镇周边也出土了不少文物。
其中在2005年的时候,有一位村民在江中捡到了一个用圆木围成的木筒,其两边用铁丝牢牢箍紧,打开后其中竟是七个银锭,其中最大的银锭一个就有50两。
经过研究考古人员发现银锭上写有其制成的时间和地点,基本都是明末时期的制品,和张献忠活跃的时间段高度重合,因此可以确定这就是当年张献忠沉江的宝贝。
此外人们还在江口镇周边的水域中发现了大量金币和银币、金册、银耳环、银簪及碎银等物品,这也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真实性,至此人们终于弄清楚了张献忠财物的去向。
写在最后但是即使这样还依然有人对江口镇沉银的事实发出质疑。
因为他们觉得当年张献忠搜刮了全四川的金银财宝,其数量应当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江口镇出土的财物数量实在太少,一定不是真正的藏宝地。
但笔者认为当年张献忠的宝船均在战争中被焚毁,参战的明军士兵们很有可能当时就抢出了不少宝贝,而得到财物的明军自然不愿声张,以免引来其他人的争抢。
因此事实上很有可能只有少量金银跟随战舰沉入水底,但人们对此一无所知,这才导致人们依然相信有大量财宝藏身江底,弄出了江口沉银的传说。
参考资料:
李飞:《张献忠 “沉银埋宝” 初步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5期。
张超俊:《张献忠的沉银谜踪》,国学,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