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嘴,能说话、吃饭、笑。可到了某个年龄,你张口一看,发现牙齿越来越少。

有人说,牙齿是“寿命的晴雨表”,听起来有些夸张,可越来越多的研究正悄悄地证明,这句话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60岁的人,如果牙齿还剩28颗,恭喜你,可能不仅仅是口腔健康,而是全身的健康都在“偷着乐”。
你可能从未想过,牙齿的数量,竟然能与寿命、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老年痴呆挂上钩。
而你现在的牙齿状态,或许早已在默默预示未来的健康走向。

成年人的恒牙总数为32颗,通常包括4颗智齿。
由于智齿常常因生长异常或空间不足被拔除,因此健康成年人若能保有28颗牙齿,已属“满分”状态。
但现实远比理想残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 60~64岁人群,平均剩余牙数仅为22.5颗
· 65~74岁,下降至19.4颗
· 80岁以上,仅剩13颗牙
更令人警醒的是,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接近12%已经完全无牙。
这不仅仅是“吃饭难”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质量,甚至生命长度的信号。

这不是危言耸听。日本著名的“新泻老年人研究”中发现,牙齿数量少于20颗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牙齿完整者。
而另一项发表于《Gerodontology》的研究指出,牙齿少于10颗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提高2.5倍。
牙齿一颗颗离去,背后是多系统的“退场”:
· 咀嚼功能下降:咬不动、嚼不碎,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免疫力下降。
· 大脑供能不足:研究显示,充分咀嚼能促进大脑血流,牙齿越少,咀嚼越差,大脑退化越快。
· 心血管负担加重:牙周病细菌进入血液,激发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 消化系统承压:牙不好,吃得慢、吞得快,消化不良、胃肠疾病接踵而至。
牙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全身器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牙齿的状态,能“预测”一个人的衰老速度。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早有“齿为骨之余”的说法。
牙齿生于骨、赖肾气以养,肾主骨、生髓,牙齿的坚固程度,反映的是“肾精”的充盈与否。
中医并不把牙齿当作独立的组织来看待,而是将其视为“整体健康”的一个外在表现。
从这个角度看,牙齿的脱落,不只是牙的问题,而是肾气衰败、整体机能走下坡路的体现。
这与现代医学的研究不谋而合。骨质疏松、激素水平下降、免疫力减弱,确实都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这种“表里如一”的对应,是中西医在口腔健康上的一次罕见交集。

很多人不曾认真数过自己的牙齿。
其实,花三分钟照照镜子,张嘴数一数,或许就能看出你身体的“隐秘档案”。
60岁时,有24颗以上的牙齿,属于优秀;20颗以下,需高度警惕;少于10颗,已属危险信号。
而牙齿的“去留”,并非偶然。以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正在日复一日地“偷走”你的牙:
· 饭后不刷牙,靠漱口代替
· 爱喝甜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
· 牙痛忍一忍,牙龈出血当“火气大”
· 用牙齿咬瓶盖、撕包装
· 吸烟多年、口腔干燥
这些习惯,不出意外地导致牙周炎、龋齿、牙根吸收等问题,最终走向牙齿“集体退役”。

说到护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认真刷牙”。但仅此远远不够。
牙齿的保养,要从“骨”到“肉”一起抓,外护+内养双线并行。
1. 每年洗牙两次,不可少洗牙不是为了“白”,而是去除牙结石,预防牙周病。牙龈红肿、刷牙出血,往往是牙结石作祟。
洗牙不仅清洁,更是一次“早筛”。
2. 用牙线或冲牙器,而不是牙签牙签可能损伤牙龈,反复使用还会“撑大”牙缝。
牙线、冲牙器能更温和、彻底地清洁牙缝,是现代口腔护理的标配。

牙齿的“根”,是骨质。
钙和维生素D已是老生常谈,但维生素K2常被忽视,它能引导钙沉积到牙齿和骨骼中,而不是血管里。
推荐摄入方式:发酵类食物(如纳豆)、深绿叶蔬菜,或医生指导下补充剂。
4. 中医调养肾精,固齿延寿肾虚则齿摇。中医调理中,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经典方剂,常用于肾虚型牙齿松动者。
若伴有腰酸、尿频、耳鸣等症状,可适当考虑,但务必由中医师辨证施治。

别总吃软饭。牙齿需要“锻炼”。
适当吃点粗粮、坚果、牛肉干,不仅能强化牙周肌肉,还能促进脑部血流,一举两得。
别让“掉牙”成为衰老的序章牙掉了,可以镶。
但你镶不回的是咀嚼力,是神经传导,是口腔菌群的稳定。
一口好牙,是你与世界的连接,是你咀嚼食物的权利,是你说话表达的自信,是你大笑时的底气。

60岁以后,牙齿并非“注定要掉”。
真正决定它们命运的,是你现在的每一个选择。
别等牙齿离开,才想起它们曾经的存在。
来源:普外科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