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试图用一纸防务协议牢牢绑住沙特时,沙特却出人意料地抛出一个条件,让美国彻底陷入尴尬。这场关于合作与对抗的较量背后,折射出的是中东地区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的崛起对传统国际秩序的冲击。
沙特与美国的防务协议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这份协议最早签署于1974年,是冷战时期美国为控制中东、稳固石油美元体系的重要布局。当时,美国承诺为沙特提供军事保护,沙特则将石油出口与美元绑定,这种双赢模式让沙特免受地区冲突的威胁,同时巩固了美元的全球霸权。
但是,今年协议到期,美国急于续签,却遭遇了沙特的拒绝。不过,沙特这样也在情理之中,那时候是一家独大没得选,现在又不是只有美国这一个选择了。或许是美国真的想留住沙特,提出的新协议表面上看非常诱人。
它承诺为沙特提供更先进的武器、防务支持以及网络安全保障,但背后却附加了一个无法绕过的条件:沙特必须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这一条件直接触及沙特的政治底线,沙特明确表示,只有以色列接受“两国方案”,承认巴勒斯坦国,并采取具体行动,才有可能推动沙以关系的正常化。
而现实是,以色列不仅拒绝承认巴勒斯坦的合法权益,还在持续扩大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加沙冲突的加剧,更让沙特看清了以色列的强硬态度,以及美国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那这个看似红彤彤的“毒”苹果沙特无论如何是吃不下去了。
而且,美国提出这一条件无非是想通过沙特的妥协来稳定中东局势,并借此巩固自身的战略利益。但沙特并没有按照美国的剧本走,对沙特而言,选择与中国合作显然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今年珠海航展上,沙特的大手笔军购就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不仅能提供更先进的军事装备,还保持中立的政治立场,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的无人机、防空系统以及尖端技术,让沙特看到了新的防务保障可能性,这让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显得有些“落伍”。
更重要的是,沙特的选择并非仅仅基于军事安全考量,沙特正面临一场经济转型危机。随着全球绿色能源的兴起,石油出口长期主导的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沙特需要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而中国的技术与资金正好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今年沙特与中国金融机构签署了5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涉及新能源、基建等多个领域。此外,中国财政部计划在2024年11月11日当周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发行规模不超过20亿美元的主权债券,这些合作不仅能够帮助沙特加速经济转型,还进一步巩固了中沙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美国显然低估了沙特的自主性和战略眼光,过去,沙特不得不依赖美国的保护,因为它与伊朗长期对立,地区安全形势复杂。而现在,中国成功促成了沙特与伊朗的和解,并推动也门胡塞武装与沙特实现停火。
这一系列外交成就帮助沙特缓解了地区安全压力,也让沙特意识到,美国在中东煽风点火的行为往往是地区冲突的根源之一。更何况,美国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只会让沙特在未来与以色列的冲突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另外,美国的失算还在于它试图阻止沙特与中国的合作,但却无法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条件。仔细看美国的新防务协议除了“爱国者”导弹和网络支持外,缺乏实质性的保障。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附带政治条件的交易,相比之下,中国提供的合作模式就像是能直接吃到嘴里的“大饼”显得更加灵活务实。沙特也很清楚,背靠中国不仅能在军事上获得更先进的技术支持,还能在经济上得到美国无法提供的实惠。
并且,沙特的选择也在中东引发了连锁反应,让美国的中东战略进一步受挫。失去沙特的全力支持,意味着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被削弱。而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中东的力量格局,还为更多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沙特拒绝美国防务协议的背后,是中东国家寻求外交自主的趋势,也是全球多极化发展的缩影。
这场围绕防务协议的较量,美国试图用一份协议捆绑沙特,同时拆散中沙合作,最终却因沙特提出的一个条件被迫止步。中东的未来,也不再是美国单方面可以掌控的棋盘,而是一个多极化的新战场。沙特用一个条件让美国无话可说,同时也为中东国家在新格局下的外交博弈打开了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