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正平:牺牲时他只留下6支香烟、半截铅笔,为何家人却说他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

中国军网 2025-04-15 16:21:09

他牺牲时,未给家人留下分文财物,皮包里只有6支香烟、半截铅笔。

他的女儿在其百岁诞辰时写下这么一段话:“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财物,他干革命后家也被敌人抄了。但是,他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还有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高贵品德。”

而他牺牲的噩耗从前线传到陕北时,当地的百姓悲恸万分。

他,就是刘志丹。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论定,要看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落不落泪。有些干部死了,我看老百姓就不见得落泪,他是自封的群众领袖。因为你做了官,老百姓不得不和你打交道,其实公事一办完,人家就掉头而去,不大理睬你了。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至少不会觉得死了也好,可以省下小米。刘志丹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

那么,刘志丹为何能如此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呢?从往昔的点滴事迹中,我们便能找到答案。在那个风雨如晦、革命形势异常严峻的年代,胜利的曙光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刘志丹深知,人民群众才是革命胜利的根本力量。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他的每一步都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梁建立了革命政权,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将廉洁建设视作头等大事,时常告诫众人:“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受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在他的领导下,红26军制定了“暂行条令十八条” 以惩治贪腐。自那以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工作人员中,确实再未发生过贪污事件。这片土地上洋溢着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作为西北红军的高级指挥员,刘志丹始终以身作则,从不搞任何特殊化。他常年身着粗布衣衫,每到一处,总是抢着站岗放哨、悉心照顾伤员、勤恳碾米做饭。筹到衣物,他也是第一时间让给战士们。他的军马上,常常驮着年幼的战士或伤病员。正是这种亲民、爱民、为民的作风,让他深深赢得了群众和战士们的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老刘”。而在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下,我党的革命事业也得以蓬勃发展。

人们常说,共产党员要有“好样子”。“好样子”是形象,决定形象如何的,是作风;而决定作风的,是信念。“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这是刘志丹在入党时立下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对刘志丹有着这样的描写: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目标的信念。

事实上,刘志丹经历的磨难远超常人想象。他数次身陷囹圄,祖坟被刨,两个儿子也因饥寒交迫和敌人毒害先后离世。但这些磨难非但没有将他打倒,反而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定。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安慰家人:“要干革命就难免受迫害,株连家族亲属虽然痛苦,但也在意料之中。”面对舅舅“不要再干革命,受苦受罪,还连累家人”的劝说,他坚决回应:“我一个人当员外有啥用?我要让全中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屡克敌军。但不幸的是,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为纪念他,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毛主席赞誉刘志丹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总理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陕北百姓怀念他,至今传唱着这首歌曲:“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作风建设,永无止境,始终是我们党常抓不懈的永恒课题。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这一举措对于凝聚党心民心意义深远。对于军队而言,保持优良作风始终是推进强军兴军的重要保证。放眼新征程,风云变幻、挑战重重,也唯有抓好抓实作风建设,让好作风融入备战打仗的全链条,人民军队才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革命先辈刘志丹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穿越时空的重重帷幕,至今仍振聋发聩。这不仅是他个人对革命事业的庄重承诺,更是对全体官兵的精神感召。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着每一名军人,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作风,勇挑重担、奋勇前行。

作者:三寸日光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