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拼多多集体掉头,下一个电商周期属于谁?

科技不单仁行 2024-08-05 16:30:44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天平总是会从一端摇摆到另一端。

从618结束到现在,阿里、抖音、拼多多都相继调整了电商业务的重点,从“价格”转为追求GMV的增长。

同时,仅退款也开始进行调整,不再是一边倒的向用户妥协。

电商平台们从追求“价格”到追求“GMV”,也就意味着天平又一次发生倾斜,新的流量分配规则、新的增长机会,以及新的营销方式。

如果没有在上一个电商周期里抓住机会的企业,那么,这个新的周期,你就要注意了。

02

在上一个电商周期里,率先坚持“价格”为核心,并且取得极高突破的是拼多多。

拼多多的价格优势从哪里来?

其一是极低的经营门槛和平台补贴,吸引了大量白牌商家。

其二在“价格”为核心的策略下,平台流量分配规则就以“转化率”为主,同样一件商品,转化率高的往前面排,获得更多的流量推荐。

跟转化率高度绑定的要素就是价格,价格越低,转化率自然就越高。

平台也会鼓励商家进行价格竞争,对愿意给出最低价的商家给予更多的流量支持,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曝光,获得更多的销量。

当然,这也得感谢客观环境,后疫情时代的经济下行,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消费的降级和平替。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些年骂拼多多的都是消费者,骂得也都是产品假冒伪劣;现在骂拼多多的全是商家,压价不仅狠,还无条件偏向用户,搞不好就是钱货两空。

但是,拼多多的策略确实有效,它挖来了众多用户,特别是淘宝的用户。

在不断刷新财报,美股市值节节攀升之后,其他电商平台也开始了反思,用同样的策略进行反制,抢夺拼多多的白牌商家和用户。

所以,上一个电商周期是白牌商家和用户相对比较幸福的时候。

但很明显,这样的价格竞争是无法持续的,这就有点像资本市场里的“做空”和“做多”一样。

做空理论上只有100%的收益率,只有做空者获利,而做多理论上的收益率是无限的,多方获利。

在平台以“价格”为核心的竞争下,赢家通常都是出价最低的商家,转化率虽然上来了,但在无形之中也引导了消费者的喜好,降低了品牌商可能的销量。

我本来愿意花1000去买某个品牌的产品,但今天我可能选择花500,甚至花更少去选择一个更加便宜的平替产品,即使它不是什么大牌。

品牌商销量下滑,自然也就会减少平台的广告支出,同时,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也就降低了交易总额,平台每单抽佣也会减少。

从根本的利益链条来说,价格战在电商平台当中,属于后进者的追赶策略。

当后进者进入到了第一梯队,它站到了这个位置上,面对存量市场就有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追求。

它需要拓展更多品牌,提高商品的丰富度,也就是做多GMV,而不是做空其他平台的用户。

03

那么,在电商平台们回到追求GMV的道路上,谁又是潜在的收益对象呢?

毫无疑问,那就是品牌商了。

因为品牌商能够有好的溢价和稳定的用户基础,这是平台提升GMV最直接的方式。

同时,品牌商也愿意为了维护品牌和销量去投入巨大的费用,这也能给平台带来更高的收入。

当然,这是不是意味着电商平台就要完全放弃白牌了?

我更认为,这是平台在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去成为品牌商,而不是只把竞争限定在“价格”这一个纬度上。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下一个电商平台的周期红利会逐步倾斜给品牌商,这也是我们去打造品牌的最好良机。

因为过去在搜索时代,买家有需求会主动搜索,我们花钱去竞价关键词,就是希望当用户搜索的时候,平台能在搜索结果当中把我放在前面推荐给用户。

实际上,对买家来说,他搜索是自己的需求,一旦找准,也就离开了。

即使有些大宗交易是留资的,但我们会发现,不管是追销的同事,还是客服,去跟对方沟通的时候,对方对我们的品牌没有太多印象。

往往是等到深度的互动,甚至是线下的接触,才有可能让对方对我们有所了解,产生印象。

但今天我们有机会借助于平台的算法推荐,特别是利用用户画像和内容标签,能够去让某个品牌高频地触达特定对象。

其实,我们自己就能够体会到,今天我们去到各种平台,包括抖音、视频号、头条各种流量聚合平台,如果我们对某个领域,某个品牌推送的内容有兴趣,把他的内容全部看完了。

接下来,平台会怎么做呢?

就会连续性推送类似的内容给我,而且可能是同一个品牌,或者是同一个商家的不同账号。

那么,对我们这些企业来说,当我们有机会借助于特定的内容去打通交易路径,能够反复触达同一类顾客的时候。

那其实在用户心智当中,他对这个品牌就从原来完全陌生的一个牌子,慢慢有了印象,到产生一定的兴趣,到最后当然就有机会产生交易,

如果我们不断往内容里加入品牌所独有的独特价值、场景,不断提升用户对我们的认知,达成共识,就会很快形成在行业当中,我们的品类IP,甚至是形成我们自己的行业IP。

这是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今天不管是2C,还是2B,都有机会去触达,并且是直接面向到最终端的用户,用不一样的视角和内容去教育市场,塑造自己品牌。

04

如果把营销的传播展现形式,以互联网的变革为起点,我们从线性的增长,单向的联系,走到了指数级的爆发,完成了跨越时间、空间、边界的多向共享。

但是,互联网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供给形态和需求形态,就像我们吃的大米还是水稻加工而来的,但是我们现在只需要网上手机一点,就能去买全球的大米。

视播时代下的互联网,改变的是生产流通和传播的效率和效能。

企业要做的,就是了解和掌握视播时代的商品流通方式,利用内容营销让品牌和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变得更近,带动兴趣,承接转化,不断提升经营结果,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同样,在8月8号的第十八届中国品牌节上,我也会邀请到白小T创始人张勇、央视品牌顾问李光斗、品牌联盟董事长王永,把更多关于品牌的研究跟大家现场分享。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0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