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价未平,镍波又起

俺是元小锂 2025-03-27 13:57:29

继刚果(金)暂停钴出口引发震动后,另一关键金属镍也面临主要供应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政策收紧。

印度尼西亚是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供应量约占全球六成。2025年以来,该国不断释放出一系列加强镍资源管控的信号。

钴的供应危机

刚果(金)是全球钴矿供应的核心,占比超70%。其暂停出口的导火索可能源于国内政治博弈或资源国有化政策。钴作为三元锂电池(NCM/NCA)的关键材料,短期内缺乏替代品,这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蔓延。2023年,钴价已从3万美元/吨飙升至4.5万美元/吨,中游电池厂商成本压力剧增。

镍的供应收紧

印尼作为全球镍矿霸主,占据60%的份额。2025年,印尼政策调整主要聚焦两方面:

1. 出口限制升级:从2020年实施的原矿出口禁令转向对镍铁、湿法中间品(MHP)的出口加税或配额管理,迫使外资在当地建设全产业链,包括冶炼、电池材料及电池制造。

2. 环保与ESG压力:印尼红土镍矿的湿法冶炼(HPAL)因高污染屡遭国际诟病,政府或借机整顿,以换取国际融资支持。

此外,菲律宾拟通过提高采矿特许权使用费,从5%升至10%,以及限制露天矿开采,来保护资源并增加财政收入。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1. 三元电池困境:镍钴成本在三元电池中占比超50%。若镍价再涨30%,NCM811电池成本或突破$100/kWh ,这将削弱电动车的价格竞争力。

2. 磷酸铁锂(LFP)反扑:宁德时代、比亚迪加速扩产LFP电池,其全球份额已从2020年的30%升至2023年的60%。然而,能量密度天花板制约了其在高端车型中的应用。

3. 固态电池加速研发:丰田、QuantumScape等企业的技术路线转向无钴低镍体系,但量产时间表仍存不确定性,预计在2030年前后。

供应链重构与地缘风险

1. 中国企业的印尼布局:青山集团、华友钴业等已投资超120亿美元建设镍钴产业园,但面临政策反复风险。如2024年印尼突然要求外资持股比例降至49%。

2. 西方“去中国化”尝试:特斯拉与美国Freeport合作开发北美镍矿,欧盟启动“电池联盟”计划,试图打破中资主导的供应链。但短期内难以撼动现有格局。

二级资源争夺战

1. 电池回收规模化:预计2030年退役动力电池将提供全球20%的镍和30%的钴。格林美、Redwood Materials等企业加速布局闭环回收体系。

2. 深海采矿争议: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拟批准太平洋克拉里昂 - 克利珀顿区镍钴结核开采,但环保组织强烈反对,商业化至少需5 - 8年。

深层矛盾与长期趋势

印尼等国的政策本质是“资源换产业”,通过控制原材料倒逼下游产业本土化。但过度限制可能导致外资撤离,如2014年印尼原矿出口禁令曾引发镍价暴跌。因此,需在短期收益与长期产业生态间寻求平衡。

技术替代与材料革命

1. 高锰电池突围:特斯拉4680电池采用含锰正极,成本较NCM降低15%,且锰资源更丰富,南非、澳大利亚占全球75%。

2. 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已应用于储能领域,2025年或进入A0级电动车市场。虽能量密度仅160Wh/kg,但原料成本优势显著。

ESG标准重塑矿业规则

国际买家,如苹果、宝马,要求镍钴供应链通过IRMA(负责任采矿保证倡议)认证。印尼HPAL项目因尾矿污染可能被排除在外,这将倒逼湿法冶炼技术升级。

应对策略

1. 多元化采购: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ESG合规矿区签订长协,分散地缘风险。

2. 垂直整合:参股矿山或回收企业,如大众投资华友钴业,锁定10年以上供应。

3. 战略储备制度:中国可参照日本“稀有金属储备法”,将镍钴列为国家储备物资。

4. 国际资源外交: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资源国合作,以基建投资换取矿业准入。

技术创新路径

1. 材料基因工程:利用AI加速无钴高镍材料研发,如单晶NCMA四元电池。

2. 冶炼技术突破:开发生物浸出法(Bioleaching)等绿色提镍技术,降低环境成本。

2025 - 2030年将是电池金属供应链剧烈调整期。印尼可能进一步要求外资企业将冶炼厂与电池厂股权转让给本土企业,刚果(金)或效仿沙特阿美模式成立国家钴业公司。在此背景下,具备技术替代能力,如固态电池,和循环经济体系的企业将最终胜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或迎来新一轮洗牌。

4 阅读:799

俺是元小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