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原姓阿里斯托克勒,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因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取了“柏拉图”一名,在希腊语中,“柏拉图”就是“宽阔”的意思。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继承者,在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后,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周游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勒尼等地以寻求知识,企图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在40岁时,他结束旅行返回了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谟创立了阿卡德谟学园。柏拉图特别重视数学,并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禁止入内”。这个学园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代表的就是亚里士多德。
他对政治、伦理、形而上学和美学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得到哲学思维,并以追求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而闻名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理想国》。这本书中,柏拉图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家:一个以哲学家为统治者,追求真理和公正的国家。在他看来,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只是真理的阴影,真理存在于超越现实世界的理念之中,他的哲学体系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现。
在《理想国》中,他用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人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主要学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乌托邦,;二是理念论,用来解决各种问题的;三是灵魂不死论;四是宇宙起源论;五是他的知识观。
才思敏捷、研究广泛的柏拉图,在阿卡德谟学园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有《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留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