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春节,邓小平离开上海前,郑重叮嘱黄菊: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

底层史观啊 2025-03-15 11:57:00

上海得赶紧抓住20世纪最后这十年,好好把握这最后的发展好时机,把浦东的开发建设工作做到位,让这座城市更上一层楼,也让上海的老百姓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火车缓缓向北驶去,带走了邓小平对上海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与期望。这是他老人家在离世前,最后一次外出访问。

大家都知道邓小平,他在1979年深圳搞开发,1992年又南巡讲话,那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要说起哪个事儿意义最大、影响最广,还得是他为上海浦东绘制的那个宏伟蓝图。

【重压下打出“王牌”,伟人瞄定浦东送“春风”】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大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徐徐展开,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时光。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会儿,世界变得可真快,新中国这边一下子有点懵了。

柏林墙倒了,南斯拉夫也散了,前苏联更是四分五裂,社会主义阵营就像是快塌的房子,一下子全乱了套。欧美的那些国家领导人,一个个乐不可支地给前苏联的头头打电话,话里头满满的都是“共产主义快不行啦”的笑话。

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现在正面临欧美各国接连不断的压制和制裁。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就像航行在世界发展的大海里,碰到了猛烈的暴风雨。

说起来内部情况,因为不少实际的难题,国家经济的整体走向看起来不太明朗。很多人心里头对改革开放这个大方向产生了疑惑,对现代化建设的未来路该怎么走,感到挺迷茫,也挺悲观的。

经济方面,因为采用了“两种价格并行”的制度,像上海这种主要靠计划经济运行的城市,明显开始走下坡路了。

深圳、珠三角还有江浙这些地方,因为有了国家政策的帮忙,现在是一片繁荣。不过,各地发展得不一样快,也让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了。

在这个困难重重、大家心里都不安稳的时候,邓小平又一次站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他面对的挑战一个接一个,但依旧勇敢地站了出来。人心不稳,外有压力,可这些都挡不住他向前的脚步。邓小平,这个名字再次响彻全球,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中国还在,中国的力量还在。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修饰,他就是那么实实在在地站了出来,站在了世界的前面,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的决心和勇气。

这位喜欢玩桥牌的大佬政治家,亮出了上海浦东开放的这张“杀手锏”,告诉全世界,咱们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念,那是杠杠的,绝不会动摇。

关键是,得靠这张“杀手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中国连接世界打造一个顶尖的“门户”,让黄浦江边的“东方巴黎”重新闪耀,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

决定建设上海浦东新区,这可不仅仅是邓小平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心血结晶,也是上海市委市历经四任领导班子,还有上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以及无数浦东居民共同的期盼和心声。

大家一致看好浦东,把它当成了提振士气的“杀手锏”。为啥都选浦东呢?一来,上海这座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有着让人骄傲的革命历史;二来,这也是现实情况逼着我们这么做。

【红色基因存血脉,“病弱”之地急盼新面貌】

说起中国近代史,上海可是个绕不开的地方。不论是早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跟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中山先生,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英雄,他把上海当成了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据点。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里头,好好琢磨了一把上海在咱们国家以后发展里的位置,给它描绘了一番蓝图,也做了些安排。

他觉得,咱们国家应该用五大铁路网、三十一个大小不一的水运港口,还有那一百万英里的公路,把它们都连起来,从沿海到内陆都打通。这样,交通运输就能成为领头羊,带着咱们国家的经济往现代化的路上飞奔。

上海是个既有海又有陆还有空的城市,孙中山觉得它就像是带动区域经济一起发展的“老大”。

1920年那会儿,邓小平头一回来到上海,在这儿,他和好多同学一块儿坐上了去法国的船。

1921年夏天7月份,上海法租界里发生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就在那儿成立了。这事儿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头一遭,意味着中国革命事业有了新的带头大哥。

之后,上海变成了中共中央的重要据点,党员们在这座危机四伏的城市里,跟敌人斗智斗勇,历经千辛万苦。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民族的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早在五四运动那会儿,上海工人不干了,商人也不开门做生意,这动静大得让待在上海的外国势力都慌了神。这一波操作,给爱国运动添了把火,直接把它推上了新台阶。

上海人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拼劲儿,不怕斗争,敢于挑战,总想着往前冲。说到浦东,它就像是这场大考里的考生,心里头满是对未来的盼头和憧憬。

浦东这块靠海的地方,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那会儿,盐业一直都是这儿的招牌产业。

1843年上海港口开放后,浦东赶上了好时候,慢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行业。那时候,浦东特别有名的四个行业就是做毛巾的、建房子的营造厂、种花的,还有养奶牛的。

同时呢,近代的浦东可是出了不少大人物,他们个个在各行各业都大有作为。像傅雷、杜月笙、黄自、黄炎培、李问渔这些人……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浦东这片土地上,人才济济,数不胜数。有的是商界大佬,有的是政坛要人,有的是社会红人,还有的是文化大师。他们不仅是浦东的荣耀,也是让整个上海都引以为傲的人物。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浦东展现给世人的,却是一幕幕让人心里直发慌、着急又没辙的场景:

路边堆着一堆堆臭气冲天的粪桶,下雨天路上全是泥泞和脏水,那些楼上楼紧紧挨着的房子里,挤得满满当当的都是人。小路窄得要命,人和车都得小心翼翼地躲来躲去,生怕撞上……这些都是老城区常见的景象,就像老李他们说的,亲眼见到的那样。

在上海,大家都知道这么个说法:“浦西一张小床,胜过浦东整套房。”

那会儿,浦东简直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那里城市设施老旧,交通路网稀稀拉拉,住房条件也很差,通勤费用还贵得吓人……各种问题一大堆。

要是说起现代化,在浦东这儿可真是一点影子都瞧不见。要是把上海比作个时尚姑娘,那浦东就像是她悄悄藏在裙子底下的一个小瑕疵。

浦东那边,生活环境不好就算了,经济情况也挺让人头疼。要是说上海是计划经济里的老大,那浦东就像是这老大身上最顽固的那块硬皮。

拿纺织这行来说,法国那家贸易公司的代表跑到浦东的上海申新九厂实地看了看,一见厂里用的那些机器,就一个劲儿地摇头。

机器老旧还在硬撑,加上原材料和商品价格波动,纺织厂的生产成本和赚头可都被影响了。大家手头紧了,可生活开销却还在往上涨。这不,人们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钱包却越来越瘪了。

那时候,纺织厂里的工人大都是“下乡回城”的知青,他们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纪,一个个都组建了家庭。可问题是,在浦东这边,人均住房面积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还要少个两到三成呢。

浦东的老百姓瞧着江浙那边乡村企业搞得风生水起,又听说珠三角那边发展得热火朝天,心里头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开始翻腾了。

从80年代开始啊,上海这边,不管是上面的市委市,还是下面的老百姓,大家都慢慢有了同一个想法:

打造新浦东,让浦东大变样!咱们得动起来,一起建设浦东,给浦东来个华丽转身!

【党群干齐心谋划,筚路蓝缕实干救浦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浦东的老百姓就盼着改变现状,这事儿上海市委市的领导们心里都有数。

但是,那时候的计划经济体制,让上海手头紧巴巴的,没法痛痛快快地改造浦东。毕竟,上海给国家交的税,占了中央开销的三分之一呢。

要拯救浦东,光靠投入和产出可不够,得对那时的城市经济体系动个大手术,彻底改造一番。

1984年,上海抓住了首个大好机会,它成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里的一个,因此得到了不少发展的甜头。

可是呢,因为手头紧,资金不足,再加上江上交通还不方便,所以这波好机会并没能让浦东真正受益。

就在这一年,按照党中央的安排,宋平国务委员,那时候还兼任着国家计委主任,他带着队伍到了上海,目的是进行实地调研,探讨如何让上海重新焕发活力的方法。

1987年年底,12月份的时候,上海那边发生了一起过江轮渡的大事故,这事儿让大家都开始更浦东的发展了。

瞧着大伙儿争着抢过江轮渡,在黄浦江两边忙得团团转,这座了不起的城市啊,就像被绑住了手脚的大力士,使不上劲儿。

上海市委市的领导们心中都充满了沉痛,他们深知责任重大。而远在异地的邓小平,虽然人不在上海,但他的心却时刻着这片热土,对浦东的未来更是寄予厚望,心中早已有了初步的规划蓝图。

1990年,邓小平回到北京后,认真地跟李鹏他们这些领导人说:

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还得提醒你们,有件事得放在心上,那就是上海浦东的发展,这对全国都很重要。

1990年4月18号,对浦东开发来说是个大日子。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五周年庆上,国务院总理李鹏站到了主席台上,他面向整个浦东、整个上海,郑重地宣布:

党中央和国务院拍板了,说要加快推进浦东的开发,打算在浦东用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那些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4月30号那天,上海市跟大伙儿说了,浦东新区推出了十条对外开放的好政策。这简直就是给全世界发了个明白信号:

中国搞改革开放,这个决心铁定不变,脚步也不会停下,而且开放的领域会越来越广。

浦东从此摆脱了束缚,迈开大步朝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1990年5月3号那天,浦东大道141号可热闹了,“浦东开发办”和“浦东开发规划设计院”这两块新牌子,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被高高挂在了大院的大门口。

浦东的老百姓终于等来了能改变现状的这一刻,大家都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支持。

有个人自愿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和两亩地都捐了出来,他心情特别激动,跟当时负责开发的副主任沙麟说:

浦东的百姓们终于盼来了好日子,我打算把家里这点东西全捐给,还有开发办,就盼着浦东能越来越红火!

邓小平开始动手搞浦东发展了,这位以前指挥中原野战军长途奔袭大别山的老将心里清楚:

城市的发展机会就像打仗时的战机,一眨眼就没了。说到上海的改革开发,它虽然不是国家最先动起来的那一批,但能跟着头一批的脚步,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成绩。就说浦东吧,这颗藏在黄埔江边的明珠,它就像是第二个“香港”,说不定以后还能超过香港呢。

想发财,路得先通,浦东的头等大事就是打破交通瓶颈。像南浦大桥、杨浦大桥这些连接黄浦江两岸的大工程,加起来投了得好几百亿呢。

大桥的建设工人们心里一直记着邓小平对他们的深情期望,他们拼尽全力,硬是比原计划提前了45天把南浦大桥给建好了。这座桥啊,就像是给浦东的现代化发展搭上了坚实的骨架。

“开发浦东,金融打头阵”,建设者们历尽艰辛,终于让浦东告别了交通不便。可接下来,要想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各行各业的升级换代,都得靠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行。

在上海考察期间,邓小平对大家说:

搞活浦东的现代金融是开发的一大重点,咱们别一听到“资本”二字,就觉得那是资本主义的专属,社会主义经济里头也是有市场的。

按照邓小平的吩咐和带领,浦东主要把金融业招进来,通过改革制度,让像花旗银行这样厉害的大金融机构愿意来这里扎根。

同时,把土地使用权拿到市场上当作一种生产资源来交易,这样能引来更多有能力的企业来上海投资建厂。

手里有了钱,啥事儿都好办。上海嘛,本来就是个人才扎堆的地方。你瞅瞅,江浙那边靠着乡镇企业风生水起,珠三角呢,有港澳当后盾,福建更是能吸引东南亚的人才和资源。

上海啊,那可真是智慧汇聚、地灵人杰、资本涌动,再加上政策的大力扶持,一下子就成了颗耀眼的新星。借着这股强大的力量,浦东这片地方,也开始了它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前临别重寄语,新浦东告慰总设计师】

1992年,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南方之行。面对当时国内对市场经济存在的种种疑虑和批评声,他老人家非常巧妙地用了一些实际例子,来讲清楚资本主义和计划经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和运用。

在上海走访期间,老人家走到一台外国造的机器旁边,停下了,他开口道:

这台机器啊,以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那一套的,但现在它已经归咱们社会主义这边了。它从哪里来,是哪个厂出的,这些都不重要。关键的是,它现在能不能帮咱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能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南巡讲话”又一次打开了思路,让浦东新区的建设速度嗖嗖往上涨。

这样的变革才刚刚开始,但遗憾的是,这位伟大人物没能亲眼看到他自己精心规划的浦东新区如今的面貌。他没能亲眼见证,自己亲手策划的浦东新区变成了啥样。

1994年春节那会儿,邓小平要离开上海了,他把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叫过来,反复叮嘱说:

这是上海的最后一个大好机会啦!得好好把握住上海的改革开放,还有浦东新区的建设,得加油干,争取让上海、让浦东每年都大变样。

1997年,邓小平怀着对浦东深深的期待,以及对上海的美好憧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现在,陆家嘴这一带真是火得不行,成了全球都盯着的国际金融大腕儿。你从浦东国际机场下飞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投资者,都能搭上那超快的磁悬浮列车,嗖嗖地,十分钟就直接进城了。

在浦东新区,那儿有三座超高层建筑,分别是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和420多米高的金茂大厦。它们矗立在那儿,构成了这片金融区域里最靓丽的“天空轮廓线”。

八条新的地铁线路代替了以往风险颇高的轮渡服务,让大批乘客轻松穿梭在黄浦江的两边。

年轻的才俊们在各个办公楼里忙进忙出,他们的朝气和干劲,让浦东的每一天都焕发光彩,变得更加棒了。

邓公啊,看看现在的浦东,瞧瞧如今的上海,一切都如您当年所期盼的那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