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五年?《哪吒3》到底还要磨到什么时候?"当记者把这个问题砸向光线传媒掌门人王长田时,这位被称为"国漫操盘手"的大佬竟然露出了"痛苦面具"!

就在昨天下午的行业峰会上,王长田面对媒体连珠炮似的追问,终于松口透露:"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哪吒3》的制作时间绝不会太短!"这句话瞬间冲上热搜,评论区秒变大型破防现场——有人哀嚎"要等到孙子出生",也有人狂赞"这才是良心制作"。

国漫天花板的"难产"之谜
翻开《哪吒》系列的成长日记,2019年那个踩着风火轮横空出世的"魔童",足足用了5年时间才完成蜕变。到了2022年《哪吒2》,制作周期更是拉长到1800天。如今第三部刚放出风声,业内就传出"特效镜头翻倍""剧本打磨三年""配音反复重录"等硬核消息。

王长田在峰会现场掏出手机展示了一张震撼对比图:第一部的申公豹变身镜头,60位特效师死磕两个月;到了第三部,同样时长的镜头堆了200人团队+AI辅助,竟然还要做半年!"你们知道现在观众的口味有多刁吗?"他指着大屏幕上的观众调研数据苦笑,"85%的人要求特效超越《深海》,90%期待剧情碾压《杨戬》,这届观众是要逼死制作组啊!"

慢工出细活还灵吗?
放眼当下的国漫江湖,处处都是"速度与激情":某平台月更3部动画电影,某公司号称"AI七日成片"。在这股"业界泥石流"中,光线传媒的"龟速哲学"显得格格不入。
但王长田甩出了一组"真香"数据:《哪吒》系列每部票房递增38%,周边衍生品销售额暴涨500%,就连电影里的"结界兽"都成了年销百万的网红手办。"观众可能等得着急,但钱包永远诚实。"他现场播放的未完成片段里,哪吒的新造型暗藏20处中国传统纹样,混天绫的飘动轨迹甚至请了物理学家做流体模拟——这种"变态级"细节,或许就是票房神话的密码。

观众等得起吗?制作方耗得住吗?
在圆桌论坛环节,王长田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如果我们三个月做一部《哪吒3》,你们愿意买单吗?"台下瞬间鸦雀无声。这让人想起去年某部赶工上映的续作,虽然首日票房破亿,但豆瓣评分4.9的惨案至今仍是行业反面教材。

不过现实的压力确实肉眼可见:制作成本从第一部的6000万暴涨到第三部的3亿预算,光是敖丙的万龙甲就烧掉2000万渲染费。王长田自曝团队已经开启"007魔鬼模式",但依然不敢压缩任何环节。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在短视频时代显得尤为悲壮。
王长田的"时间赌局"
当被问及具体上映时间时,这位掌舵人却打起了太极:"等我们把每个镜头都磨成艺术品,自然会和大家见面。"这句话背后,藏着中国动画人二十年来的血泪教训——从《大鱼海棠》十二年的漫长等待,到《大圣归来》八年的破茧重生,每个爆款背后都是与时间的疯狂对赌。

或许正如网友@藕饼CP永不倒 的评论:"我宁愿等个三五年,也不想看到我的少年英雄变成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产品。"这场关于时间的豪赌,终究要交给市场来验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哪吒3》的倒计时,正在重新定义国漫的工业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