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的策略未必正确,赵括也说不上失误,如何才能打赢长平之战?

梧桐说历史 2025-03-14 18:26:2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廉颇在长平坚守不出,是不是错了?赵括接手后全军覆没,是不是他太莽撞?长平之战,赵国到底输在哪里?很多人都觉得,赵国的惨败是因为“误用赵括”。

但如果深入挖掘,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秦军的目标从来不是上党,而是赵国。

白起先攻韩国西部,再转战野王,表面上像是在分割韩国,实则是在为攻赵铺路。

韩国君主韩桓惠王看出苗头,索性把上党十七城“送”给赵国,想让赵国替他挡刀。

赵王信心十足,觉得捡了个大便宜,决定接收上党并迎战秦军。

但问题是,赵国真有这个实力吗?

廉颇一开始的策略是对的。

面对秦国的凌厉攻势,他选择坚壁清野,不与秦军正面对抗,而是凭借坚固防线拖住对方。

秦国远道而来,补给线拉得很长,赵国如果能坚持下去,说不定秦军会因粮草不足而撤退。

但赵国的国力跟秦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拖下去,秦军未必会饿死,赵国可能先撑不住。

更何况,赵国的补给线比秦军还要脆弱,秦军随时可以封锁太行山通道,让赵军断粮。

此时,赵国内部有人坐不住了。

赵孝成王觉得廉颇太怂,听信秦国的反间计,以为廉颇有通敌之嫌,于是换上了赵括。

赵括并非史书上说的那样不堪,他并没有上来就傻乎乎地出城迎战,而是严格整顿军纪,继续坚守。

但白起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故意分兵佯攻,吸引赵军注意,然后派精兵绕到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

赵括被困在长平,军粮耗尽,士兵开始互相残杀充饥,最后不得不拼死突围,战死沙场。

赵国并非没有机会翻盘。

如果赵王当初听从虞卿的建议,重金贿赂魏、楚,让他们至少在外交上给秦国施加压力,秦军未必敢全力攻赵。

秦国并不害怕赵括,而是害怕赵国联合其他诸侯国。

可惜,赵王没有看透这一点。

秦国反而利用这一点,故意在外交上制造和解假象,麻痹六国,争取时间。

等赵国反应过来,长平已经输了,赵军已成待宰羔羊。

有人说,赵国输在赵括的莽撞,也有人说,输在廉颇的消极防御。

但真正的原因,是赵国战略上的短视,以为靠一场战役就能决定胜负,而没有看到秦军背后的大棋局。

赵国没有错在接收上党,而是错在没有足够的准备,没有意识到秦国的真正目标,也没有寻求合纵抗秦的机会。

单打独斗,终究不是秦国的对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