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通向化屋的公路,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天眼新闻 2022-10-27 13:20:20

  青山为伴,公路拐了十八弯……在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一张2021年7月拍摄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通上村级公路照片,引得不少观众连连惊叹。

  过去,化屋村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村民靠手扒岩石翻过悬崖峭壁出行。修路,成了化屋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

  自助者,人恒助之。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新仁苗族乡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奋勇拼搏,2007年,新仁苗族乡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2009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组路修到村民家门口。

  脚下的路走得安稳,发展的路也得跟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推动下,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34户154名苗族同胞搬到安置点,发展起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苗绣、蜡染等产业。交通“破圈”后的化屋儿女奋斗不息,迎来美好生活。

秀美化屋村。通讯员 张加林 摄

  深秋,汽车在黔西市新仁收费站驶下高速,沿着一条8米多宽的村级公路向化屋村行驶。窗外,绿水环绕青山,有两人穿着橙色救生衣在蓝色小船上划船、打捞,好似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然而,此画并非天成。

  曾经,化屋村石漠化严重,满山裸露的嶙峋怪石令人生畏。让青山复绿,成了化屋儿女心中所念。通过长期植树造林,1000余亩经果林满目苍翠,山间石缝也长出新苗,山坡逐渐恢复绿意。同时,近年来,化屋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狠抓河湖治理工作,绿水青山的美卷得以徐徐展开。

  下车走近,穿橙色救生衣的两人已提着打捞的河面垃圾上岸。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喝这个河水长大的,它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自河湖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我和我老婆主动加入河湖治理工作。每天早上,我们会把河面打捞干净。”穿着橙色救生衣的村民杨清鑫说。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渔令”,化屋村积极响应政策,禁止渔民捕捞。曾经以捕鱼为生的杨清鑫成了护河员,换种方式过上安稳日子。

在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孩子们在新建的广场上跳舞。通讯员 史开心 摄

  以绿为底,山乡野趣“圈粉”无数。

  游人们借着旅游公路的便利,徜徉千里乌江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壮丽雄奇,随后行至公路边的农家乐,兴致盎然地点单、品特色美食。

游客在化屋村观光。通讯员 史开心 摄

  农家乐老板何兰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由于她家的农家乐在公路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如今我家有两层楼共560平方米,能够接待100多位客人,2021年毛收入达到60万元。”何兰说,以前每逢节假日才有客人,如今每天都客满,春节期间需提前一个月预订。

  2021年,由于各级各部门加大对化屋村帮扶力度,解决了电力问题,完善了服务设施,游客接踵而至,村里逐渐开起3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村民们的生态旅游饭,越吃越香。

  吃饱喝足,还可探寻苗乡风情。

  沿着通村路向村子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车而行,不一会儿便能抵达化屋村的苗绣车间和展示厅。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精美独特的手工苗绣服饰,还可近距离观看苗绣直播。

  2019年11月,化屋村苗绣车间正式创立。从最初只有10名员工、5台刺绣机,到现在拥有固定上班的绣娘22名,苗绣产业越发壮大。

村民在化屋村苗绣车间直播苗绣带货。通讯员 史开心 摄

  “2021年‘双十一’期间,仅直播销售额就达到8万余元。现在,公司近一半苗绣成品都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苗绣车间就是我们最好的直播间。”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说,“网友下单后,我们会立即打包、运出。现在路好了,买家一般3日至5日便可收货。”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路,让村民们看到大山之外的世界,更通联八方,为村民们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今日化屋更有活力,化屋儿女的未来亦因奋斗充满更多可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欣欣

编辑 胡岚

二审 胡锐

三审 刘丹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