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心跳与民族文化同频共振西秀乡村校园的守望与传承

天眼新闻 2025-04-09 03:20:59

在黔中大地青山环抱的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民族文化正在校园里焕发着蓬勃生机。

布依族抵杠

木杠间的文化传承

“三、二、一,开始!”近日,在黄腊民族中学的操场上,九年级学生韩虎生紧握木杠,双脚稳稳扎在同心圆内。这个练习了三年抵杠的少年,如今已能自如运用腰腹力量与对手周旋。作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依族抵杠”自2006年起就成为该校体育课的特色内容之一。直径6厘米的直木棒,3.2米半径的同心圆场地,规范成为现代体育课程。

学生练习抵杠

“我们每周有两节抵杠专项课,男生参与率很高。”该校校长班仕文告诉记者,“2006年起,我们展开民族文化进校园行动,除了抵杠,还将雕刻、刺绣、押加运动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

“当孩子们在樱花节、校园运动会上表演时,抵杠这项运动,正以青春的姿态焕发新生。”班仕文说。

黄腊民族中学

指尖绽放民族之花

4月初的一天,在黄腊乡民族小学刺绣教室,50岁的民间艺术家姚志琴耐心指导着孩子们穿针引线。

刺绣课

“从简单的锁边绣到复杂的平绣,孩子们进步飞快。”六年来,这个20余人的社团坚持每日授课,绣绷上呈现的布依族特有几何纹样与自然图腾越来越丰富。

刺绣作品

在姚志琴看来,刺绣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孩子们在针线穿梭间,不仅磨练出耐心细致的品性,更将民族审美深深镌刻心间。当一幅幅稚嫩却充满生命力的绣作装点校园时,布依女性千百年来的巧思正在新生代的指尖延续。

翰墨中的文化根基

“横要平,竖要直,就像我们做人要端正。”书法课上,47岁的教师罗仲达在书法教室来回巡视。自8年前黄腊乡民族小学启动“书法进校园”工程以来,该校目前拥有3名专业书法教师,负责每周给学生开设3节书法课程。

罗仲达教授书法课

书法课堂上,五年级学生蒙锦会认真临摹魏碑,这个从二年级开始练字的女孩,已在校内书法比赛中崭露头角。

学生认真学习

该校校长班元忠欣慰地说:“书法对孩子们而言,不再是枯燥练习,而是浸润心灵的养分。”

文化土壤滋养成长

每逢农历“六月六”等传统节日,校园便成为民族文化展演场所。

学生书法作品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文化传承的‘小火种’。”班仕文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传统节日创新演绎、跨学科文化融合等方式,走出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路径。

黄腊乡党委书记胡丽莎介绍,该乡通过“三位一体”模式推进民族文化教育创新。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发《大河十三寨布依古歌选译》等校本教材,在中小学开设布依刺绣、抵杠竞技等特色课程,将民族文化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在校园活动方面,结合“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举办歌舞展演、手工艺体验,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技艺教学,形成“课堂+实践”的沉浸式教育场景;在社会协同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抓、社会参与的文化传承生态,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

编辑 龙海若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