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清政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用船坚炮利敲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从此开启了近代屈辱的历程。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清政府不得不和他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造成了近代无比的屈辱,这也是清政府被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近代中国丧失了司法权,破坏了领土完整等,造成了百年屈辱。
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这个词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近代的时候被提出来的,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其中有“与各国立不平等之条约。至今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之地位矣。”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来不平等条约的概念。
虽然这是第一次有不平等条约的概念,但是中国古代也有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比如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后来有了白登之盟,这也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不过那也是只是我们内部的矛盾,而清朝则是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且条件更为苛刻。
清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但是清政府盲目自大,自认为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和外国互通有无,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和世界脱轨,逐渐落后于世界。特别是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政府却在闭门造车,盲目自大,最后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远远抛在身后。无论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被人家给超过。
特别是在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他们急需要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活动,最后将眼光放在东方大国清朝这里。
清朝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有巨大扩张价值但工业体系与国防体系相当落后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于是英国用鸦片叩开了清朝的大门,随着鸦片贸易的扩大以及清朝反对鸦片倾销,随即爆发了鸦片战争,最后清朝战败,和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自此清政府走向了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不归之路。
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附属条约多达百十个,丧失了通商口岸、丧失领土,丧失了司法完整权等,清朝名义上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事实上却成为西方列强的在华的代理人。
清朝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实质,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次碰撞,也说明了政府的落后和腐朽。
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晚清的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李鸿章是清朝晚清的实权人物,堪称是宰相,此人十分有能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
如果按照当时列强的说法,李鸿章就是清朝的首相,他代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少的条约,和西方列强签订的大部分条约的签订几乎都有李鸿章的身影,李鸿章到底参与和代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多少条约如下:
为什么清政府的大部分条约要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去和列强签订呢?小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鸿章的地位崇高
李鸿章在清政府的地位崇高,他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还是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又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师。李鸿章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路升迁坐上了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的位置,在整个朝廷上也是地位极高。甚至有了不可替代性。
二、李鸿章对西方相对了解
李鸿章不仅位高权重,他还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制度等比较熟悉,而且李鸿章担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时间很久。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就是专门负责和洋人打交道的。他主要管理通商、洋务、外交、海防、关税等事情,和洋人比较熟,对西方也相对了解。
三、李鸿章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李鸿章位高权重和洋人比较熟悉,有了这两个条件,还需要一个,那就是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列强签订合约,需要经过重重谈判,这需要一个善于周旋的人去主管,李鸿章十分适合。而且在和列强谈判的过程中也需要最大限度的维护清朝的利益。
李鸿章善于谈判和周旋,而且他还是地主阶级的一员,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去尽力的周旋,所以清朝对他也相对信任。
李鸿章的功过李鸿章虽然说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毕竟基本上是他在负责谈判,不平等条约中的条款,基本上都是经他手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很多人说他是卖国贼也说的过去。
毕竟条约中的丧权辱国条款,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清政府和慈禧卖国,自然也少不了他李鸿章,所以他背上骂名也理所应得。《辞海》(1979年版)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当时在清政府内部也有人骂李鸿章 ,李鸿章在当时几乎是遗臭万年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不是洗白),李鸿章只是一个人,他挽救不了腐朽不堪的清政府,他能做的就是修补清朝这艘烂船,比如他兴办洋务,这些都只是为了清朝,为了国家,这也算是为国为民了。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时费尽心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则态度强硬,极尽羞辱之能事。在条约缔结前最后一次谈判时,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没有想到阁下是如此严酷执拗之人!” 随后愤然离去。李鸿章登船回国,发誓终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一年后李鸿章访问美国时途经日本,果然因“衔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复履日地,从人敦劝万端,终不许”,最终没在日本上岸。从这一点上来看,也算是一个有气节之人。
总结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他生活在晚清,清朝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就像是一艘到处漏水的船,李鸿章只能修修补补,而做不了其他。如果将他放到俾斯麦或者伊藤博文的位置上,他应该会成为一代名相,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的悲哀早就了一个功过不一的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