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当中,不少人都是很早就加入了红军队伍。由于战事频繁,立战功的机会多,再加上部队扩充的也比较快,因此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成了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比如肖华,17岁就成了少共国际师的政委,也是红军当中最年轻的师级干部;再比如林彪,23岁就当上了军长,但他却不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军级干部。

那么红军时期最年轻的军级干部是谁呢?他就是四方面军出身的陈海松。陈海松是湖北大悟人,父亲以种田为生,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在没有旱涝灾害的情况下,也能勉强维持温饱。陈海松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得了一场重病。为了看病,花光了家中本就不多的积蓄。由于病情太重,母亲还是病逝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陈海松的婶婶无儿无女,见陈海松可怜,就收养了他,后来还把他送进了学堂。婶婶的家境也比较清贫,因此高小毕业后陈海松就被迫辍学了,在家里帮助叔叔种田。1930年春天,陈海松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为游击队站岗、放哨、送情报,每样工作都完成的十分出色,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
一年后,17岁的陈海松正式加入了红军队伍,给许世友当了一名勤务兵。许世友是四方面军著名的战将,出身也十分贫苦。得知陈海松的身世后,对他很是同情,也给了他不少帮助。陈海松有一定的文化,头脑灵活,遇到事情从不抱怨,而是努力想办法解决。许世友对此十分赏识,认为他是一颗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当时许世友是团长,战斗任务很频繁。每到行军打仗的时候,他总是把陈海松带在身边,让他跟着自己学习。打完仗之后,还让陈海松谈看法。陈海松知道这是团长在栽培自己,因此每次打仗他都跟在许世友身边仔细观察,战后毫无保留地谈自己的看法。陈海松说的对的地方,许世友会给予表扬,说的不对的地方,就及时给他纠正。

陈海松天分极高,许多问题一点就透,在许世友的教导下,他很快就具备了一个基层指挥员应有的战斗素养。许世友认为此时再把陈海松留在自己身边的话不利于他的成长,于是就让他下到战斗连队继续锻炼。陈海松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升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
1933年2月,四川军阀田颂尧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出动6万兵力,对刚到川陕苏区不久的四方面军发起了三路围攻。陈海松奉命率两个连的兵力扼守杀牛坪,为了夺取这个战略要点,敌人先是出动了一个团的兵力,后来一直增加到五个团。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陈海松没有一味硬拼。
他以部分兵力守卫制高点,居高临下打击敌人,自己则率主力以迂回、奇袭和夜袭的战术不断打击敌人。靠着机动灵活的打法,陈海松以两个连的兵力和五个团的敌人血战了三个昼夜,不仅力保阵地不失,还给了敌人大量杀伤。此战过后,他被火线提升为团政委。
在后面的战斗中,陈海松依然有十分亮眼的表现。反三路围攻胜利后,陈海松升任红25师政委。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就从营教导员升任到师政委,连跳了三级,这种晋升速度在当时是很罕见的。1933年10月,刘湘出动20万人,对四方面军发起了六路围攻,红25师奉命坚守万源。
万源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守,敌人就可以长驱直入。当时红25师的师长正是陈海松当年的老上级许世友,陈海松刚入伍的时候,还是许世友身边的一名勤务兵,但之后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在个人职务上追平了老首长。许世友见陈海松进步如此神速,心中也十分高兴。
刘湘为了夺取万源,出动了6个旅的兵力,轮番发起进攻。红25师兵力不及敌人,硬拼的话肯定是守不住阵地的。陈海松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地有不少竹林,他派战士们砍来竹子,削成竹签,然后放在桐油里面炸。经过处理后的竹签变的锋利无比,陈海松让战士们把这些竹签插在了敌军攻击的必经之路上。
川军的装备在国军当中是比较差的,许多士兵穿的都是草鞋,不少人都被陈海松摆下的竹签阵扎破了脚。趁着敌人阵型大乱的机会,红军果断开枪射击,将敌人杀得大败。靠着灵活多变的打法,红25师在大面山坚守了135天,为反六路围攻的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战后许世友升任红9军副军长,同时兼任红25师师长,陈海松则升任军政委,这一年他只有20岁。陈海松刚加入红军队伍的时候,许世友是团长,他是许世友身边的一名勤务兵。四年后,许世友升任副军长,这个晋升速度已经比较快了,但陈海松升迁的更快,成了军政委,在个人职务上超过了自己当年的老上级。
不久后许世友调任红4军军长,由此和陈海松分开。1935年春季,为了接应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邓锡侯为了阻止红军渡江,将两岸的船只尽数抢走。但这难不倒陈海松,他一面使用疑兵之计麻痹敌军,一面用绊桶做渡江器材,借着夜色的掩护一举偷渡成功。
之后陈海松率部一路猛攻,在塔子山战役中获得大胜,光俘虏就抓了3000多人,邓锡侯吓得连夜逃脱。懋功会师后,毛主席接见了四方面军中师以上将领,得知陈海松年仅20岁就担任了军政委,毛主席惊讶地说:“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也年轻,但还没有年轻到这种程度。”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陈海松跟随许世友渡过黄河与马家军作战。由于敌众我寡,西路军经过苦战后失利,被迫突围。红9军作为后卫奉命在梨园口阻击敌人。陈海松率领数百人和绝对优势敌人展开了血战,最后英勇牺牲,年仅23岁。以陈海松的资历和战功来看,如果不是过早牺牲,55年大授衔的时候,至少也是上将起步。
那时,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的年轻的红军太多太多了,十六七岁的小红军战士在广西,湖南很多,所以今天强大的中国,是烈士们鲜血换来的。所有中国人都该记住这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