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成一派”的郭德纲,揭开了相声界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水桃谈娱乐 2023-05-12 16:50:04

不久前,著名相声演员李建华,在与病魔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抗争后,仍不幸因抢救无效在京逝世。

遗体告别仪式上,作为他生前好友的李金斗,更是以亲属的身份,全权接手了好友的葬礼事项,只为了好友最后一程。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主流”相声演员不同,李建华可是极少数没有公开“骂过”郭德纲的人。

但在他离世后,德云社的成员,竟然无一人到场送别这位老艺术家。

一时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质疑原因的,有责骂郭德纲无情的。

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犀利的指出,李金斗在把控场子,德云社的人怎么敢来呢。

德云社的人真是因为“怕”,才选择缺席吗?

从媒体发出的照片和视频来看,不仅他的亲朋好友悉数到场,就连姜昆、石富宽、巩汉林等数十位演艺界前辈和同仁也都尽数出席。

冒着被诟病的风险也要缺席,郭德纲难道真的就如此大胆。

▶1 李金斗与郭德纲的“旧怨”

1995年底,22岁的郭德纲第三次踏上了“北漂”的路程,此前的两次均以失败收场,破釜沉舟的他认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也许是时来运转,一个曲艺团找到了当时已经走投无路的郭德纲,称不仅可以让他进团,甚至可以帮他解决他和妻子的“户口”问题。

只和他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拜团内的元老级人物李金斗先生为师。

这对郭德纲来讲可以说是天大的“馅饼”,没有多做犹豫的他就满心欢喜的准备好了拜师礼。

然而临到拜师的时候他却傻了眼,他兴冲冲的去,却垂头丧气的回来。

不仅师没拜成,原本“属于”他的曲艺团名额也莫名其妙的被他人顶了去。

来回折腾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让他不能不感到万分失落,甚至认为这本身就是一场骗局,一次捉弄。

大受打击的郭德纲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压根不适合吃这碗饭。

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一直到他成功拜师了侯耀文老先生才算消失了一些,不管怎样,“三进”北京的郭德纲总算有了个落脚之地。

一步步建立发展起了自己的班子,德云社。

但那段曾被曲艺团“羞辱”的经历一直牢牢刻在郭德纲心里,多年后的他气愤地找到李金斗,却被对方告知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事。

前辈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在这个排资论辈十分严谨的圈子里,无论是不是真实的解释,总算是个“台阶”。

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郭德纲还特意出面解释了当时只是因为一些误会才没能拜到李金斗门下,两人之间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矛盾。

话是这么说,但二人的恩怨算是就此埋下了一颗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根发芽,一发不可收拾。

▶2 德云社的由来

没有人能想到,如今几乎已经成了相声“代名词”的德云社,起初仅仅是个由三个人拼成的小团体。

进入曲艺团无门的郭德纲决定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既然进团无望,那不如就一门心思扑在了自己的“野路子”上。

他先是找到了相声界的泰斗级人物张文顺先生,又找来了青年相声演员李菁。

三个人就这么搭起伙来,也不挑场地,茶馆、戏楼,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直到1996年,邢文昭和张文顺的徒弟徐德亮先后加入了进来,团队的演员越来越多,演出的场子也只增不减。

这时的郭德纲忽然一拍脑门儿,想到说这总得有个名字啊,总不能十来个人出门去演出,除了自我介绍,连个“出身”都没有。

于是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在1998年正式成立了。

终于“有了名分”的他们仍然穿梭来往于各个茶馆说相声,也慢慢有了一些知名度。

五年后,“北京相声大会”正式更名为大家熟知的“德云社”。

一穷二白的穷小子郭德纲总算在北京勉强站住了脚。

他不再拘泥于是否一定要加入所谓的曲艺团,只要能给他一个台子,让他把这场相声讲完,就算是在马路边上他也乐意之至。

因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相声这门中国的古老艺术不可避免的走进了低谷,不少相声演员都转行去发展前景更好的影视行业“捞金”。

留下来的也不过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毕竟自家的门前雪还没扫净,谁又能有多余的心思去管他人的瓦上霜呢。

至于行业的发展,那都是老前辈们该操心的事,摆在他们眼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养家糊口,这也无可厚非。

但刚刚才闯出一些名堂的郭德纲,二十来岁的年纪就已经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该怎么才能把这个已经逐渐“没落”的艺术发展下去。

在他看来,相声想要生存,就必须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只有把心思都重新放回在观众身上,“高雅”的艺术才有生存的余地。

这种想法在很多从业者看来都认为是他疯了,小剧场的一张票才能挣几个钱,一个小园子又能坐下几个人。

但一意孤行的郭德纲一旦做下了决定,那就是天王老子来了都没用,于是在一些前辈们的帮助下组织演出,一面又着手整理了近600段已濒临失传的曲艺节目。

▶3 被“低估”的德云社

谁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德云社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后,陆续传来了成员退社的风波。

徐德亮成为第一个离社成员之后,王文林、李菁也先后离开了德云社。

何云伟、曹云金二人更是撕破脸,直接“背叛师门,离开时还被气急了的郭德纲收回了艺名中的“云”字。

被称为德云社四子的几人先后离开了德云社,这对郭德纲来讲算得上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面对徒弟的背叛甚至是诋毁,除了心寒,他也无计可施。

老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叫的上名的几位演员一走了之,随后不久又再次传出了郭德纲弟子“殴打记者”的事件。

让本就进入低谷期的德云社雪上加霜,甚至不得不公开发表声明道歉,并宣布停演内查。

但内部整改也仅仅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并不能解决燃眉之急。

为了德云社的继续发展,郭德纲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台柱子”,能够撑起德云社一盘散沙的局面。

面对自己倾注了无数心血却即将分崩离析的德云社,向来敢想敢做的他第一次慌了。

但毕竟儿子郭麒麟年纪还小,即便是顶上了“少班主”的名号,也扛不住压力,撑不住台子。

郭德纲的目光转向了由他亲手带回来的岳云鹏,几位徒弟的先后背叛,让心灰意冷的他只问了一句话,你会不会离开。

他告诉岳云鹏,只要你塌下心来好好学艺,师父绝对能让你红。

岳云鹏斩钉截铁的表忠心,称自己绝对不会离开。

于是在郭德纲的力捧之下,岳云鹏从一个“无名无姓”的饭馆服务员,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相声演员“小岳岳”。

不仅撑起了园子的演出,大型商演和春晚的舞台他也都成功的接住了。

德云社也慢慢有了回暖的迹象,回归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4“主流”与“非主流”相声之分

“主流”真的可以代表接受度吗。

在德云社“苦苦挣扎”的几年中,所谓的主流相声却一直活跃在观众面前。

不仅各个地区的地方卫视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央视春晚上他们的地位也是撼动不了的。

但对于主流和非主流相声的具体区分一直就是一个悖论,它没有办法在严格意义上下一个定义。

更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以姜昆、李金斗等人为代表的曲艺协会演艺人员为主流,而类似于郭德纲的德云社则算是非主流。

就像娱乐圈存在一个隐形的“鄙视链”一样, 艺术家看不上明星,明星又看不上网红。

主流相声演员们也觉得郭德纲的相声不免都带着“三俗”的意味。

在郭德纲发文解释过当年拜师始末之后,本以为二人已经冰释前嫌,破了多年的不和传闻。

但不久后,李金斗在2020年底的某档综艺节目上的一番话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朝这郭德纲的脸狠狠“扇了几耳光”。

他直言:“现在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根本就不合格,半路出家不说,没有从小的学艺经历,相声基本功极差,不过是蹭传统文化的热度。”

这可以说是明晃晃的把矛头指向了郭德纲一手捧出来的岳云鹏,讽刺他一个服务员竟然都成了“知名的”相声演员。

转头又拿相声演员的发型说事,说梳着个油头就上台,一点都不尊重相声这门传统艺术,话里话外“点”的都是德云社的另一位台柱子,八队队长张云雷。

可张云雷是正儿八经的从小学艺,11岁就跟着师父郭德纲学习传统相声,一段“探清水河”更是不知把多少年轻观众“唱”进了剧场和园子。

观众们从听到唱,《乾坤带》、《锁麟囊》,样样不在话下。

而一句“他们只是在享受相声的红利,却完全没有做任何有利于相声创新和发展的事。”

更是直接抹杀掉了郭德纲多年来的努力和全部的心血。

从小园子到大型商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现场关注这门传统艺术,不能说全是郭德纲的功劳,但也完全不能忽略他的作用。

听了李金斗这番话的观众们,直接被弄昏了头,想不明白这到底是谁在蹭热度,是谁拿着“铁饭碗”以后就再不进行创新了。

在这件事上,郭德纲还没出面表态,观众却纷纷替他感到委屈。

不是传说已经“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吗,李金斗对郭德纲到底有多么大的深仇大恨,让他如此针对德云社。

拜师的真相究竟如何还未可知,但相声的意义绝对不只是主流所认为的“教育”和固步自封的“传承”。

作为一门逗乐的艺术,首先要让人“乐”,要让自己“活”,先保存下来,有了更多的受众,才能谈传承。

而李金斗提到的不创新这一点,观众们也只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顽固的影子。

▶5“搭茬儿”之争,自打自脸的所谓“主流”

几月前举办的,第四届主流非遗相声大会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不仅邀请了线下的观众,还十分大胆的全程开启了线上直播。

可能这就是他们认为的创新吧,

但这场演出的观众们都表示自己听的是一头雾水,这怎么和他们以前听的相声都不一样呢。

难道是他们所有人的记忆全部出了问题吗。

只见登台的李金斗身着自己曾定义为“罪衣罪裙”的红色大褂,说起词来有气无力,连相声演员应该做到最基本的口齿清晰都没有。

一段传统的选段“学叫卖”,被观众调侃道:“这菜听着就不新鲜”,都不用搬出郭德纲来,德云社里,云鹤九霄随便一个弟子上场都比这通透。

而相声演员最基本的唱,一小段太平歌词,抛开韵味不谈,不仅断句听得让人别扭,就连发音都唱错了数次,把“春游苏堤”唱成了“春游苏‘提’”。

最基本的错误出现在了如此严肃的舞台上,难道这就是主流的创新吗。

要知道,对于一个靠嘴“吃饭”相声演员来讲,嘴瓢可是大忌,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观看直播的观众纷纷紧紧皱起眉头,直言这场演出的名字不是已经十分清楚的告诉大家了,非遗相声大会又名“非常遗憾相声我大概不会”。

还喊话台下被迫鼓掌捧场的观众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除此之外,李金斗还曾此前的演出中,言辞恳切的让观众不要“搭茬儿”,认为这样会破坏艺术的完整性。

郭德纲的观点却是和他完全相反,观众搭茬儿,正是因为喜欢台上演员的表演,更是对相声演员临场反应最好的考验方式。

只要不是“刨活儿”,他们接受并欢迎观众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喜爱。

但主流演员可能是习惯了电视相声,一字一句都是背好的台词,这样一来,台下的观众一搭话,他们自然就忘了下一句该说什么,更别提什么临场发挥了。

其实主流和野路子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演不好也有工资拿,一个演不好是真没饭吃。

破坏艺术完整性的说法不过是为了粉饰太平 ,给忘词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而已,说白了就是控不住场,砸不了现挂。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6 自诩“艺术家”,却从不爱惜羽毛

一月前,有网友发布视频称相声大师李金斗现身山西,不过他不是来旅游享受晚年生活,而是来参加商演的。

视频中的他已经难掩老态,不仅体型发福,看起来也没什么精气神,需要人搀扶才能慢悠悠的走平稳。

被网友感叹道“也是不容易,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出来捞金。”

毕竟非遗相声大会的先例在前,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不在家安享晚年,实力下滑严重的他还非要出来“现眼”。

这就不得不让人细想他最近是不是实在太缺钱了。

毕竟这位“老艺术家”的风评一直就算不上好,甚至荒唐至极。

早在十八年前就被爆出过不雅丑闻,据说还被勒索过,在这件事上狠狠栽了一个大跟头。

甚至他还有过被官方点名的虚假宣传的经历,全是板上钉钉的的实锤。

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仍然频繁参与商演,他这是要故技重施还是真的“人老心不老”。

● 艺术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传承才是唯一的重点

“艺术不是重复可见的,而是创造可见的。”

传统不代表拒绝排斥创新,创新不代表摒弃传统。

只有传统和创新的结合才是传承的唯一途径。

两派的对立却不是基于一种良性的竞争,久而久之,一定会两败俱伤。

因为私人恩怨搅乱了一门传统艺术的发展,这无疑是自私的,也是无趣的。

放下偏见和针对,才能找回当初学艺的自己和初心。

0 阅读:0

水桃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