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年你就会知道,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早就不是一家人了

花影情感 2025-04-16 18:25:40

小时候,谁也想不到,长大之后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结就没有那么紧密了。

尤其在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的关系一下子疏远了。

逢年过节聚不到一起去,没人主动张罗,哪怕张罗了也总有人到不了场;

好几年不见面,一点都不想念,偶尔吃顿饭还要AA制;

清明节去看父母的时候,也都是各去各的,各花各的钱。

怪不得总有长辈感叹:

“到了晚年你就会知道,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早就不是一家人了。”

01.时间和空间,拉开了彼此的距离

有人说,兄弟姐妹一生要经历两次分离:一次是结婚,一次是父母过世。

结婚之前,大家就算在不同的城市,放假的第一目标也是回家,回家看看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吃饭聊天。

小时候同吃同住的情谊,不会因为各自的学业和工作而消减半分。

结婚之后,兄弟姐妹各自有了新生活,要忙活自己的家庭,要生儿育女。

保持距离感和边界感,不掺和兄弟姐妹的生活,不干涉兄弟姐妹的婚姻,各自的人生课题各自解决,大家一下子变得生疏起来。

不知不觉间,彼此的身份都变了,哪怕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份的转变也会给关系带来变化。

记得在关于“兄弟姐妹成家后为什么变成亲戚”这个帖子下面,有位女性评论道:“我结婚那天,我弟跟我说,以后咱们就不是一家人了,你再来就是走亲戚”。

她听了非常难过,这句话一下子拉开了她和弟弟的距离,也拉开了她和原生家庭的距离。

这是属于东亚女性的隐痛,结婚后不止和兄弟姐妹是亲戚,和父母也是亲戚关系。

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唯一联结血缘关系的纽带断了,可兄弟姐妹之间,也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好像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工作、结婚,先是被时间和空间短暂地拉开距离,接着就是长久地分离。

在分离中,大家的圈子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关系变淡是必然。

02.矛盾和利益,撕开了亲情的遮羞布

当兄弟姐妹之间,有各自要守护的人,面对矛盾和利益,也就更容易撕破脸。

矛盾可能源于父母的偏心。

两兄弟的家庭,各自结婚有了孩子,总有一个要埋怨父母,为什么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选择帮助兄弟;

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父母努力托举哥哥或弟弟,姐妹心理不平衡,为什么同是一个妈生的,父母要如此偏心。

一旦心里认定父母偏心且不公,兄弟姐妹之间也就生了嫌隙。

这样的故事很常见,你我身边也都发生过。

倪萍分享过小时候母亲偏心的经历,好东西她不能吃、好衣服她不能穿。

哥哥吃煎蛋,她只能拿白菜放在油锅里煮煮吃,咂摸点油花子的香味儿;

哥哥有又红又大又新鲜的苹果吃,她只能吃烂掉的、有洞的苹果。

母亲对哥哥的爱是无私且伟大的。

那个被父母冷眼相待的孩子,Ta会把怨气撒到父母身上、撒到被偏爱的兄弟姐妹身上。

人们常说一句话:一碗水端不平的父母,怎么养出和睦的孩子?

想想的确如此,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何为公平、何为爱,又怎么能指望父母走后他们的孩子能够相亲相爱呢?

大多数反目的兄弟姐妹,在父母走后因为利益不再来往。

老家有个邻居,自从她父母去世后,她就没再回去过。

闹掰了的原因是,在父亲的葬礼上,两个哥哥因为谁出钱多谁出现少大打出手,她看不下去把钱全出了。

自那以后,她就没再去看过他们。

她说,两个哥哥都太在乎各自的利益了,但父母为他们付出的最多,反倒是对她这个女儿一般般。

矛盾和利益,撕开了亲情的遮羞布。

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早就不是一家人了。

就像莫言在《晚熟的人》里写的:“血缘是最深的羁绊,却也最经不起利益的考验。”

03.亲人之间,注定会渐行渐远吗?

看《圆桌派》的时候,一直记着这样一句话:

“你什么时候能够体验到兄弟姐妹的亲情,就是在家里老人还多的时候。”

那么,父母过世后,是不是兄弟姐妹之间,注定要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也不全是。

想维系好亲情,就不要把兄弟姐妹当一家人。

把他们当成你的朋友、你的客人。

相处时保持边界感,有些话不该说就不要说,有些事不该做就不要做。

逢年过节时,主动打电话联络感情,哪怕相隔两地,一个电话也能让人心头一热。

放下过去的恩怨,不论是因为父母的偏心,还是因为曾经的利益。

既然父母都不在了,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

维系好仅存的亲情,哪怕不常联系,也别断交。

0 阅读:0

花影情感

简介:分享恋爱、婚姻、情感故事,专注情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