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先后与印度、越南在边境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
边境摩擦自有其深刻的历史积因和复杂的背景,然而在中印、中越发生冲突时,却总能引来“局外人”苏联的介入。
且苏联的军事威胁、外交胁迫,无不是针对中国、相帮印度和越南。
那么,苏联究竟是如何干涉中印、中越战争的?作为曾经的“老大哥”,苏联又为何屡屡为难中国?
中印之战偏袒印度1959年3月,中国西藏发生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值此期间,印度政府对西藏叛乱分子采取支持态度。
印度噶伦堡成为叛乱者的窝藏地,印度军方的大批武器弹药被输送至西藏。
印方总理尼赫鲁更是公然鼓吹西藏的“独立”,要求召开一场由新德里、北京、拉萨三方组成的会议,来解决西藏冲突问题。
正是印度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给中印关系投下了不祥的阴影。以此为契机,中印2000多公里的边界纠纷也日趋尖锐和激化。
1960年初,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试图将边境线向中国方向推进。
1962年10月,尼赫鲁更是不顾中方抗议与警告,公然派出十多个旅的兵力进入中国领土,在中印边境地带向我国发起进攻,叫嚣要把中国军队全部清除。
我国边防部队被迫应战,中印战争就此打响。历经短短一个月的战斗,印军两个旅被全歼、三个旅被重创、8700多名印度官兵被毙伤。
我军清除了印度在中国境内设置的37个据点,取得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大胜。同年11月21日,我国政府在完全掌握战局的情况下宣布停火。
12月1日,我军又主动后撤20公里,并把缴获的印军武器物资尽数送回。至此,中印现代历史上的首次交锋告一段落。
这场突如其来又快如闪电的中印战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尤其是苏联政府。或者说,苏联本就是这场战争的间接参与方。
1959年7月中印冲突激化后,苏联不仅没有对向来亲近的中国提供任何援助。
反而在战争当天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科技协定,将在华工程师、科技人员尽数撤离,转而向印度提供15亿卢布的贷款援助。
一个月后,印度在苏联的撑腰下开始向中国发难,频频在边境地带制造冲突。
苏联政府却始终一副“看热闹”的心态,不顾中国的劝说和抗议,无视印度的挑衅和越界,声称“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遗憾”。
10月,眼看中印战争一触即发,赫鲁晓夫仍不愿听中国的解释,不肯了解边界问题的真相,反而喋喋不休的警告中国:
“不管共产党的力量多么强大,都不应该对资本主义世界动用武力。”中印战争爆发后,赫鲁晓夫更是直接站队印度,公然宣称:“印度根本不想打仗。”
赫鲁晓夫的发言,是对中国自卫反击战性质的质疑和污蔑,苏联媒体也刊文称:“中国是亚洲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
更令人气愤的是,苏联不仅在舆论上指责中国、支持印度,还在军事上给予了印军大批资助。
1960年7月,苏联开始向印度输送武器弹药。印度成功从苏联人那里订购到了12架“猎狗式”直升机,用于为前线的印军输送物资。
这些苏式直升机最初被投入中印战场时,甚至直接由苏联飞行员驾驶。与此同时,苏印关于米格战斗机、喷气式发动机的购销合同也达成了最后协议。
中印边界战火停息后,苏联又承诺将尽快向印度提供火炮和坦克,并答应为印度建立军工企业。
总而言之,苏联在中印冲突发生的前后,表达出了极其鲜明的“站印反中”立场。
因为苏联在中印战争中的立场问题,中苏关系迅速迎来恶化。于是到了70年代,当中越两国发生冲突时,苏联不出所料再度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
中越之战站队越南1976年之后,中国国内局势迎来崭新局面。可正当中国准备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时,中越边境却突然传来坏消息。
自1978年以来,越南政府不断对我国边境发起武装挑衅,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在中国政府屡次警告无果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做出了打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决定。
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中国解放军在短短一个月内攻克了谅山、高平、老街三个省会和17个县市。
越南在边境地带设立的军事设施,被解放军尽数摧毁。中越之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落下帷幕。
我军在完成驱逐侵略者、守卫边境领土的任务后,迅速撤回国内。
然而,越南方面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侵略行为,反而屡屡在边境继续制造摩擦,两国边境形势因此一直十分紧张。
越南人之所以胆敢屡屡进犯中国领土,一方面是因为越南统一后,打造出了一支具备实战经验的庞大军队,这使得越南人自以为具备了称霸东南亚的军事资格。
另一方面则是苏联在背后的撑腰,给了越南与中国叫板的十足底气。不同于中印战争时期对印度的隐秘扶持,苏联支持越南反华的动作更加明显,力度也更大。
1975年越南统一后,苏联就当即表示要给予越南25亿卢布的巨额援助,用以扶持越南的工业发展“五年计划”。
据估计,在中越边境冲突恶化的1978-1980年间,苏联向越南提供了共计18.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越南工业发展所需的石油原料和设备,也几乎全部来自莫斯科的输送。1978年6月,越南又被苏联拉入“东欧市场经互会”,这愈发方便了苏联对越南的援助。
在军事层面,苏联“扶越反华”的力度更大。
首先,苏联向越南输送了包括导弹在内的大批军事装备、零部件,并提供了米格-23战斗机、2艘2000吨级海军舰艇。
1978年-1980两年间,苏联对越南的军援总额就达到19.7亿美元,比直接经济援助数额还大。
其次,苏联向越南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帮助越南掌握苏式装备武器、完善军事训练、甚至指导中越战争前线战事部署。
不仅如此,就连苏联国内也军事动作频频。
1978年4月,勃列日涅夫亲自来到西伯利亚中苏边境,组织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并试图煽动反华情绪,以形成对中国的军事威慑。
到了中越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又在中苏边境增加了9个师,使苏联驻军高达54个师,这已经是苏联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这种局面,就连西方世界也不禁发出感叹:“苏联的‘防御’,无论如何也远远超过需要了。”
并且,苏越还在1978年11月3日签署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条约声明,一旦双方之一成为第三国进攻目标、或受到进攻威胁,双方将立即进行协商,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保障两国和平与安全。
而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纸条约的针对目标,就是与越南频频发生边境摩擦的中国。
从1962年的中印战争,到1979年的中越战争,曾经被中国视作“老大哥”的苏联,无一例外都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
军事威慑、外交胁迫、舆论指责,苏联对中国的打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那么,苏联究竟为何屡屡与中国过不去?
为何屡屡与中国叫板?要知道,在国际政治交往中,利益永远是每个国家的第一出发点,而苏联选择支持印越、打压中国,也是出于其战略利益诉求的变化。
中印边境冲突中,苏联之所以采取“扶印反华”政策,主要是苏联对外战略调整和中苏分歧的结果。
赫鲁晓夫掌权后,试图用和解与对抗兼而有之的方针,取代斯大林对西方的强硬政策。
其基本理念是,谋求与西方世界的和平共处,给自己赢得休养生息、提高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发展空间。
按照这一思想,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理应与印度保持互相尊重、友好合作。可中国却因为国土争端,与印度频繁出现摩擦。
在苏联人眼中,身处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中国应该如同“小孩子”服从“家长”的命令一般,向苏联的利益看齐。
但我国向来奉行独立自主、坚决维护自身主权与民族利益政策,这一点无疑与苏联的战略利益背道而驰。
再加上中苏双方的意识形态认同差距本就越来越大,使得双方关系出现严重裂痕。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自然而然选择了利用中印冲突向中国施压,这既可以向西方世界传达示好信号,也可以迫使中国就范,“扶印反华”政策可谓是一举两得。
至于中越战争中站队越南,主要出于苏联的两大利益诉求。
首先是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和全球战略方针的调整,美苏对抗攻守双方互换角色,苏联成了占据优势的一方。
于是苏联一改过去被动防御姿态,转而在国际政治舞台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势。
这一时期,苏联提出了“南下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欧美势力薄弱的中间地带,建立一个西起地中海、途经波斯湾和印度洋,向东穿越马六甲海峡,通过东南亚连接太平洋的弧形战略圈。
而在这个庞大的全球战略圈当中,联结两大洋的东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扶持一个亲近苏联的东南亚国家,对苏联的“南下战略”来说至关重要。
巧合的是,越南正好有求于苏联,希望借助苏联的援助实现其称霸东南亚的政治野心。于是,两国一拍即合,迅速达成同盟,越南成为苏联控制东南亚的工具和可靠堡垒。
另一方面,中苏两国在60年代中期之后彻底走向对立,中国被苏联视作在远东的主要威胁。
1965年,苏联加紧在中苏边境设防,此后设防规模不断升级,由1965年的13个不满员师,增加到1969年初的25个整编师。到1972年,又增加至40多个师。
与中国的剑拔弩张,也使苏联陷入了被东西两线夹击的危险境地,毕竟在挑起与中国摩擦的同时,苏联与欧美世界的争斗也在日趋白热化。
尤其是在1978年中美建交、中西方关系大幅改善的背景下,苏联被围攻的战略态势愈发明显。
从战略位置上考量,要想化解苏联腹背受敌的困境,就只能与越南达成军事同盟。
通过东南亚的力量牵制中国,怂恿越南在中国南疆制造事端,破坏中国的发展进程,达到削弱中国力量、缓解苏联远东压力的目的。
这是苏联全力支持越南反华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恰好迎合了越南称霸东南亚的利益诉求。
结语自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两次打响守卫国家安全与利益的自卫战争。
遗憾的是,曾经与中国交好的苏联“老大哥”,两次均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甚至成为挑起战争、损害中国利益的幕后推手。
可站在苏联的角度,对华政策的转变,也不过是因为国家利益诉求的变动。
所以说利益至上,永远是国际政治舞台的首要原则。这一点,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避免。
而幸运的是,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即便不依靠苏联的支持也足以在国际舞台立足。
苏联出于自身利益而试图打压中国、介入中国内政的行为,到头来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参考资料
1.陆强. 论中印边界博弈中苏联外交的“错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1.
2.赵岩.中越战争中的苏联武装力量[J].兵器知识,2011(0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