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金秋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震惊世界的长征胜利结束!

芸仪聊娱乐 2024-07-27 01:38:13
由于文章篇幅过长部分内容需广告解锁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动动您的发财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万分感谢!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文案丨奈米历史

编辑丨奈米历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些真相被尘埃掩盖。多少年来,我们耳熟能详的红军长征故事,似乎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帷幕,一探究竟。  

80年前的那个金秋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震惊世界的长征胜利结束。这是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胜利,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1934年金秋十月,中央红军踏上了那条漫长的征途。这一壮举震惊中外,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是,促使红军作出如此重大决定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1933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围剿,调集了多达100万的大军和空军部队。这支庞大的军队如同一张巨网,企图将中央苏区牢牢包围。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红军的处境可想而知。虽然当时中央苏区正值鼎盛时期,总面积达到了8万平方公里,中央红军也拥有近30万部队,总人口更是高达450万。但是,这些看似辉煌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国民党军队这次采取了一种新的战术。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贸然进攻,而是依靠强大的火力和人数优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种战术就像一只巨大的老虎,慢慢收紧爪子,让猎物无处可逃。

与之相比,红军的处境就显得十分窘迫了。他们缺乏重武器,攻坚能力薄弱,就像是赤手空拳对抗钢铁堡垒。更糟糕的是,红军仍然在使用老式的战术,这导致了人力和弹药的大量消耗,而这些消耗又无法及时得到补充。

国民党军队还在占领地修建了大量的碉堡,这些碉堡就像是一个个铁笼子,严重限制了红军的机动作战能力。红军引以为傲的游击战术,在这种情况下也失去了往日的威力。

军事上的劣势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棘手的是经济问题。中央苏区的经济来源极为匮乏,没有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这就像是一个漏水的木桶,无论怎么往里面加水,都无法装满。

苏区的产能和消耗严重不匹配。近500万人口的巨大消耗,远远超出了当地的产出能力。这就像是一个人想用小水杯去灌满一个大水缸,无论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劳动力的缺乏更是雪上加霜。1934年2月,中央苏区有多达六十多万担的荒田。尽管当局号召至少消灭四十万担荒田,但是连最低限度的劳动力都无法凑齐。至少二十万担的田地注定要荒芜下去,这对于一个急需粮食的革命根据地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在1934年2月时,中央苏区一共还有六十多万担荒田,并号召说“最低限度要做到消灭四十万担荒田”。

军事工业的产能也远远跟不上需求。30万大军的武器弹药需求,犹如一个无底洞,苏区的军事工业根本无法填补。这就像是一个人想用一根小树枝去支撑一座大山,注定是力不从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末时期,袁崇焕曾经对后金采用过类似的战术。清朝时期,曾国藩对太平军也使用过这种方法。甚至在抗战时期,日军华北方面军也采用过所谓的"囚笼战术"。这些历史经验都证明了这种战术的有效性,也预示了红军面临的困境。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红军不得不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转移根据地。这不仅仅是为了躲避敌人的围剿,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就像一个濒临饥饿的人,必须离开贫瘠的土地,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红军长征的原因远不止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央苏区面临的经济困境。地盘有限、人口过多、消耗巨大,这三个因素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这是红军走过的水草地(四川西北)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就像是一个人被困在了一个看不见的牢笼里,唯一的出路就是打破这个牢笼,寻找新的天地。

长征,对于红军来说,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生存的抉择。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赌注,红军将自己的全部押在了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

这个决定的艰难程度,我们现在或许很难想象。放弃已经建立的根据地,带领数十万军民踏上一条未知的道路,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决心?这就像是一个人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踏上一条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旅程。

这是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正是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最终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红军通过长征,不仅摆脱了国民党的围剿,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新的根据地,解决了补给问题,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复杂性。表面上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红军长征的真相,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织锦,需要我们仔细观察,才能看清其中的每一根线索。

1931年9月19日,“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军在沈阳外攘门上向中国军队进攻。新华社发

这个真相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红军长征的原因,既有军事上的考虑,也有经济上的迫切需求。它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艰难抉择,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了解这个真相,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让我们对当今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去做出艰难的决定,哪怕这个决定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直接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加快了其侵略步伐。

  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在长征开始前和开始后,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这个时期党的宣言和文件中,更是把“抗日”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伟大情怀和责任担当,所以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仍然能够实现两个联系:即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把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

抗日救亡,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对红军长征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盖在时间的尘埃之下,但总有一天,它会重见天日。今天,我们揭开红军长征的真相,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未来。

毕竟,历史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成为明天的历史。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参考资料

【史海】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共产党员网

  “祸兮福所倚”。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即将开始的艰难行程,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来源:新华网 作者:翟清华 蔡琳琳 李悦)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4

芸仪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