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批,目不识丁、脑袋空空,难怪两会上冯远征建议演员多学习

李依琳说 2025-03-14 16:05:25
当流量褪去后:娱乐圈文化素养危机下的生存法则流量时代的文化荒漠症候群

2023年夏日的某个午后,某顶流明星在直播镜头前第三次卡在成语接龙环节。评论区瞬间炸开锅的"哈哈哈"背后,折射出娱乐圈一个愈发尖锐的悖论——在短视频时代,明星的文化短板正被4K高清镜头无限放大。

去年某数据平台发布的《文娱产业从业者学历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艺人群体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不足35%。这个数字在同期韩国娱乐公司的练习生群体中高达82%。更耐人寻味的是,某视频平台在《2023观众观剧偏好白皮书》中披露,78%的观众认为"演员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观剧体验"。

笔者曾在剧组目睹过魔幻现实:某古装剧拍摄现场,主演对着"牝鸡司晨"的台词反复NG,最终导演无奈改为"母鸡打鸣"。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快餐式造星机制催生的文化荒漠。当资本追逐短期回报,经纪公司更愿意投资百万级妆造课程,而非十万级的文学素养培训。

偶像工业的认知失调

韩国SM娱乐公司2022年财报显示,其练习生培养体系中,文学鉴赏课程占比高达总课时的18%。反观国内某知名造星工厂的课程表,声乐、舞蹈、形体训练占据绝对C位,文化课更像是装饰性存在。这种认知偏差造就了行业怪相:练习生们能完美复刻K-pop舞蹈,却读不懂《演员的自我修养》。

在横店影视城的咖啡厅里,一位选角导演向我吐露:"现在casting看脸看数据,文化测试?不存在的。"这种选角标准催生了"台词老师产业"的畸形繁荣——某知名台词指导的档期已排到2025年,他的工作不是指导演技,而是逐字逐句教艺人正确发音。

饭圈生态更将这种认知失调推向极致。某顶流后援会曾发起"哥哥不需要读书"的应援话题,获得百万级互动。这种集体无意识恰似《黑镜》中的预言:当偶像成为商品,粉丝既是消费者又是维护者,共同编织着拒绝成长的乌托邦。

破壁者的突围实验

在行业集体焦虑中,某些先行者已开始破局尝试。2023年,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三大视频平台推出"新星计划",要求签约艺人必须完成200小时的文化通识课程。更令人振奋的是,某视频平台将剧本围读会纳入S+项目必备流程,倒逼演员提前做足功课。

青年演员张晚意的转型轨迹颇具启示。在《觉醒年代》剧组,他自费请北师大历史系研究生补课,手写的人物小传被剧组收藏为教学案例。这种笨功夫在流量时代看似低效,却让他在《父辈的荣耀》中贡献出教科书级表演。观众用真金白银投票——该剧豆瓣开分8.9,成为年度口碑黑马。

短视频平台也在悄然改变游戏规则。抖音推出的"演员请就位"直播栏目,要求嘉宾现场进行文学速读挑战。某95后小花因流畅解析《百年孤独》的人物关系,单场直播涨粉百万。这预示着观众审美正在升级: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的追星逻辑正在回归。

重构演艺价值坐标系

当我们在讨论文化素养时,本质上是在重建演艺行业的价值评判体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提出的"演员三维度模型"颇具启发:专业技能、文化储备、价值输出构成稳固三角。某智库研究显示,符合该模型的演员商业价值周期比流量艺人长3-5倍。

行业洗牌已现端倪。2023年艺人商业价值榜TOP10中,有6位是"文化型演员"。这类艺人代言品牌续约率高达85%,远高于流量艺人的42%。某国际奢侈品牌总监坦言:"我们需要能讲好品牌故事的代言人,而不是行走的广告牌。"

这种转变倒逼经纪公司调整策略。乐华娱乐最新招股书显示,其研发支出中教育投入占比提升至15%。王京花团队更是推出"演员书院",邀请莫言、毕飞宇等作家开设文学工作坊。这些信号表明:娱乐圈正从"颜值即正义"转向"内涵即流量"的新赛道。

结语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或许该重思那个经典问题:演员到底是艺术家还是娱乐商品?当某位顶流在直播间把"鸿鹄之志"念成"鸿浩之志"时,观众报以的不仅是嘲笑,更是对优质内容饥渴的呐喊。

在横店某个拍摄间隙,老戏骨王劲松对年轻演员的告诫犹在耳畔:"你们现在记不住的台词,将来都会变成观众快进的进度条。"这何尝不是对整个行业的警示?当影视寒冬与审美觉醒同期而至,唯有那些在文化土壤里深深扎根的表演者,才能穿越周期,绽放出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此刻的娱乐圈,正经历着祛魅与重构的阵痛。那些仍在纠结"要不要读书"的艺人或许该明白: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早已不只是选择频道的工具,更是为行业未来投票的权杖。当流量泡沫终将破灭,能留下的,永远是那些经得起文化丈量的表演者。

0 阅读:6

李依琳说

简介:霜冷舞美,傲立冰霜,以舞诠释坚韧与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