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朱德与刘少奇闹矛盾,2人不肯让步,朱德无奈使出绝招

爱吾爱 2022-12-04 23:04:33

前言

朱德,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一生谦逊,待人彬彬有礼,极少发火。

长征时期,张国焘欲一家独大,不断给朱德施加压力,甚至骂他是“老糊涂”、“顽固分子”。

朱德面对一切指责从不发火,等张国焘骂完后,不慌不忙地和他分析形势,讲道理。

毛主席后来还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

1949年夏,党中央从北京香山搬进中南海;1951年,有关部门对中南海内的古建筑进行大修。

同时建造了一些新的房屋,安排朱德和刘少奇两家搬到距离中南海西华门不远的西楼居住。

按理来说,搬新家绝对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然而,朱德却为了这件高兴的事与老战友刘少奇发生矛盾。

二人互不相让,坚决不肯让步。最后还是朱老总向工作人员发了火,少奇同志无奈让了一步。

图|1962年,朱德与工作人员合影

那么,一向宽厚仁慈的朱德,为何会因为搬家这件小事与刘少奇产生龃龉?最后这件事情又如何解决的呢?

一、北平和平解放,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住进中南海

1949年初,千年古都北平迎来和平解放。时任政务院秘书齐燕铭,与中央统战部的三名处长申伯纯、金城、周子健接到上级指示:立即赶赴北平,为中央机关进驻北平城打前站。

1949年2月3日,齐燕铭等人刚刚赶到北平,就收到了周总理发来的电报:先把中南海与北京饭店接收下来。

彼时北平刚刚解放,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不少潜伏下来的国民党特务正蠢蠢欲动,伺机破坏解放大业。

为防止意外发生,周总理吩咐他们先把中南海与北京饭店控制下来,好让中央机关的领导人员进驻北平。

1949年2月3日下午3点,齐燕铭、申伯纯带领几名工作人员乘坐军管会的吉普车来到中南海。

因为新旧政权交替,傅作义此前率领驻守于北平的守军集体投诚,中南海新华门大门敞开,无任何人把守。

齐燕铭等人开车径直来到丰泽园大门,大门的柱子上赫然挂着“中南海公园管理处”的牌子。

来到丰泽园颐年堂大厅,齐燕铭把公务员负责人找来,向他说明了自己是北平军管会派来接收中南海的小组工作成员。

为避免夜长梦多,齐燕铭让夏杰、陈群海两名同志今天就不走了,住在丰泽园里面,让公园的负责人替他们找来两副床板。

齐燕铭与这位负责人办完手续后,申伯纯嘱咐夏杰、陈群海:你们是中央机关入驻中南海的第一人和第二人,责任、意义重大。

住下后,先初步摸排一下中南海的实际情况,院里情况肯定复杂,你们晚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没想到,3日晚的中南海还真不太平。

当晚,夏杰、陈群海进行巡逻时,碰上一个“飞贼”。当时天还没有完全大暗,走到丰泽园附近时,夏杰突然发现不远处的房顶上发出一阵响声,紧接着,一个黑影闪过去。

他赶忙招呼陈群海,二人立刻跑到前去,一边跑,一边喊着:“什么人,站住不要动!”

房梁上的黑影顺着屋脊快速奔跑,一转身就翻出了不远处的围墙。

因为当时中南海还没有解放军进驻,只有几个身穿黑色制服的旧警察巡逻,夏杰、陈群海因此没有捉到这个“飞贼”。

第二天,他们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齐燕铭,齐燕铭立马把中南海的情况整理成文字报告给了军管会。

军管会马上督促傅作义旧部迅速撤离,派出北平纠察总队进驻了中南海。

从这一安排不难看出,当时中南海已经被周总理确定为中共中央的驻地。

然而,当中南海正式回归到人民的怀抱时,这处曾经的皇家御苑早已物是人非。

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对此园疏于管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南海里面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怀仁堂附近的野草长了一人多高,房顶长满了野草;池水又臭又脏,根本辨不清是何种颜色。

简直比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还要破败不堪。

为了弄清楚中南海的具体情况,军管会的工作人员找来详细资料。1928年“北伐”成功后,中华民国将首都迁往南京,中南海被开辟为公园。

图|周恩来与工作人员合影

“七七事变”爆发后,伪满洲国大使馆、最高法院华北分院等市委机关迁入中南海公园;日本战败投降后,李宗仁、傅作义先后把办公地点设在中南海。

这几伙人只管用、根本不修缮,导致中南海破败不堪。

当时,负责驻防北平的纠察总队队长张明河对齐燕铭说道:“中南海必须要经过全面清理和排雷,不然不能让毛主席、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人住进来。”

齐燕铭与张明河把中南海的情况向彭真进行了详细汇报,当时北平流行“大脑炎”,这种传染病是通过蚊子传播的,所以必须要彻底清理中南海水域中的淤泥。

彭真当即拍板,他命令张明河调用部队,把中南海与北海的水域全面地挖一挖。

华北军区专门派来一支卡车队和几百名士兵,他们与张明河的北平纠察总队夜以继日清理淤泥。

由于中南海和北海这片水域至少有近百年没有清理过,战士们先把池水放干,捞起水中的鱼。

几百名战士足足挖了三个多月,才清理干净。挖到最底处时,还发现淤泥里藏着不少子弹、手榴弹,应该是国民党、日伪军投降后遗留的产物。

因为中南海内的房屋年久失修,战士们清理水底淤泥时,周子健负责对中南海内的房屋进行修缮。

周子健先清查中南海所有房产位置、面积、家居设备,勘查房屋的破损程度,制定修复计划。

修缮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动作最大的就是对怀仁堂的改建。据说,怀仁堂是当年慈禧老佛爷看戏的地方,亦是中南海里面积最大的建筑,大门、立柱、影壁呈红色与灰色。

中共中央计划在怀仁堂召开新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不过这里是个四合院,不适合召开大会。

周子健思来想去,请梁思成先生为怀仁堂设计一个新的屋顶,将其改建成会堂。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要的全国性会议都在怀仁堂举行。

至1949年5月,中南海终于完成清理改造。经过修缮整饬的中南海红墙掩映、绿水环抱;园内草木茂盛、屋舍整齐,距离中共中央进驻的日子不远了。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入驻中南海的一些趣事

1949年6月,毛主席与其他党中央领导人从香山搬进了中南海。

毛主席原本非常不情愿搬进中南海,理由很简单:“他不当李自成,不住皇帝住过的地方。”

政协会议召开在即,事情千头万绪,总是住在香山,还要往城里跑,找人说话都不方便。

且当时北平除了长安街、东交民巷和王府井是柏油马路,其他都是石子路,无论是人走还是车走都不好通过。

周总理多次就这个问题向毛主席做工作,他老人家还是想着更好地进行工作,所以搬进了中南海居住。

经过修缮后的中南海内有许多独立的院落,丰泽园就是其中之一。

丰泽园是乾隆皇帝较为喜爱的一个院落,康熙年间,这里曾经是清政府举行“演耕礼”的地方。

周总理率先住进中南海,曾一度临时居住于丰泽园。

后来他察看了中南海各处建筑,认为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条件比较好,环境幽然静谧,主动提出让毛主席入住丰泽园,自己则搬到西花厅。

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是一座标准的老北京四合院,院子里还有九株古槐树,郁郁葱葱,东南西北朝向各五间房。

图|丰泽园

毛主席把自己的起居室定在北房东侧,一共两间,相互贯通;外面一间是毛主席用来会客的,里面一间摆放着毛主席的大木板床,是他看书、批阅文件的地方。

除了这张大木板床之外,毛主席的两间起居室里只有一张办公桌、一套沙发和几组书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家具了。

北侧的东房也是两间打通,毛主席还未入住前,这两间房是公共场所,摆放着很多鲜花。

毛主席住进来,对工作人员说:“不用摆这么多花,我这里来的人多,有干部、农民,他们见我办公的地方搞得这么漂亮就会上行下效,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

这两间房也是毛主席接待客人、办公的主要场所。

菊香书屋年代久远,配套设施不完善。北京苦寒,到了冬天,因为菊香书屋的采暖设施完全失效,工作人员只好在一处空地上砌了一座小锅炉,这才解决了毛主席冬天供暖与平时用热水的问题。

随着毛主席入住菊香书屋,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几个单位陆续搬进中南海,大家都在丰泽园附近办公。

由于时间紧迫,为了不影响工作,各单位不挑不拣,就选一些看起来比较结实,距离近一点的房子。

一些整齐的院落作为大家公用,犄角旮旯的房子就是宿舍。

值得一提,为方便工作,中共中央机要室就设在丰泽园附近的含和堂院内,机要室主任叶子龙住在这里。

说完了毛主席居住的菊香书屋,再来说说周总理为何要选择西花厅?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短短两天内相继辞世。光绪弟弟的儿子溥仪登基,其生父醇亲王载沣摄政,遂在中南海紫光阁以西建造新的摄政王府。

摄政王府建成后,载沣曾短暂在西花厅住过,还在此招待过客人。

中华民国时期,袁世凯把总统府设在中南海东岸中部的居仁堂。再往后,西花厅成为了北平市政府办公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务院办公处设在旧摄政王府。

西花厅坐落于政务院办公厅区域的西北角,南北长、东西窄。

为方便工作,西花厅与设在东花厅的政务院秘书厅中间只隔着两道小门。

西花厅院子的西墙外是沿中南海西街,南北靠着府右街,北墙靠着文津街,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图|西花厅

1949年4月,周总理曾经到西花厅看望一个生病的同志。当时,西花厅里芬芳吐蕊,盛开的海棠花给周总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务院总理,于1949年11月与邓颖超共同搬进了西花厅。

不过,周总理与邓颖超只挑选了西花厅里的两间房作为住所和办公的地方,还有其他同志也住在院子里。

三、因为选房,朱德与刘少奇发生争执

随着毛主席与党中央正式入驻中南海,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导也随中央机关,从香山转移到中南海。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政机关的建设如火如荼,办公人数逐渐增加,致使中南海的办公区域开始紧张。

1951年夏,中央决定在中南海怀仁堂附近进行扩建,此次扩建包括五栋楼房、一个会议厅。

会议厅称之为西楼,西楼还分为甲楼和乙楼,甲楼相比乙楼房间更宽敞,距离街道远,比较安静,居住环境整体好于乙楼。

1952年,会议厅西楼工程正式完工,党中央决定让刘少奇、朱德两家,以及一些党政机关搬进西楼。

关于谁来住甲楼这个问题,朱德和刘少奇相互谦让,最后还是朱老总对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发了火,才算了结。

这件事情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最开始朱德的住所是中南海西门的永福堂,这是一座古老的清代建筑,院里有三间房屋。

因为住宅有上百年的历史,墙壁都已经掉漆破损,个别木栏杆摇摇晃晃。

屋里比较潮湿,每逢阴雨天还能闻见少许木头发霉的味道。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居住于故宫西院南海北角的万字廊,居住条件比朱德的永福堂好不到哪去。

机关管理部门在房屋扩建结束后,马上就安排朱德和刘少奇搬到西楼居住。

西楼条件好,场地比较宽敞,完全能够容纳他们两家。

接到通知后,朱德、刘少奇二人不疑有他,与家人收拾行李,准备找个时间就搬进去。

搬进西楼前,朱德来到这里查看了一下,他发现西楼有甲乙两栋楼,甲楼房间更大,还带有会议室。

朱老总从小出身不好,家庭条件十分贫困,养成了勤劳朴素的习惯。

参加革命后,朱老总虽然身居要职,没有任何架子,经常下地干活;刘少奇同样如此。

朱德主动找到刘少奇:“少奇同志,你平时开会多,住处应该考虑到你的工作。

甲楼比较宽敞,还带有会议室,所以你来住甲楼,我和我的家人去住乙楼就行了。”

刘少奇听到这话肯定不同意,他婉言拒绝道:“朱老总,我比你年轻,你家里人口又多,甲楼离这街道远,相对来说比较安静,更有助于你休息,所以还是你住甲楼吧。”

朱德赶忙推辞:“我革命这么多年,什么苦没受过?现在正是党政机关建设的重要时期,你作用要远远大于我,所以为了工作着想,你也必须住甲楼。”

二人互相谦让,谁也不肯让步,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也不好插嘴。

最后朱老总撂下一句:“如果少奇同志不搬进甲楼,我就继续住回永福堂!”

这下可为难大家了,最后刘少奇同志只好妥协,勉为其难地住进了假楼。

虽说刘少奇搬进了甲楼,由于平时公务繁忙,经常出差,没有多少时间在家里住。

因为两栋楼相邻比较近,刘少奇和朱德都是大家庭,孩子比较多,他们二人的晚辈们都在同一所学校里上学。

每天清晨,伟人的后代们相约在中南海西门集合,共同搭乘一辆三轮儿童车去上学。

朱德的外孙刘建接受记者采访时,经常谈到那段乘坐儿童车去上学的时光特别快乐。

朱德和刘少奇只要有时间,就给家里的孩子们讲以前打仗的故事,孩子们尤其对红军时期的长征比较感兴趣。

图|刘少奇(图右)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师傅交谈

从20世纪50年代底开始,新中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困难时期,领导们以身作则,主动缩减每月粮食定额。

毛主席和朱德报了26斤;周总理报了24斤;刘少奇仅报18斤。

这些粮食根本不够吃的,工作人员想给领导们增加粮食定额,率先被毛主席拒绝。

朱老总更是拍拍胸脯道:“想当年,我们在井冈山是怎么渡过难关的?这点事根本不叫啥,自己知足。”

朱德带领工作人员在自己住的乙楼南边一块空地上开垦出了菜园,不仅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还养了几只兔子,靠着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刘少奇也带着家人们在甲楼的南边开垦出了一片菜地,主要种的是向日葵。

到了秋天,朱德带着儿孙们去采去采摘蔬菜,一部分送到公共食堂;一部分给了邻居刘少奇,剩余一点留着自己吃。

刘少奇将收集到的葵花籽送到炊事员,炒熟后分给左邻右舍,大家一起享用。

1970年,朱德主动搬出中南海,因为一件生活琐事,朱老总大发雷霆。

原来,工作人员发现大量从朱德家里拨往石家庄的通话记录,朱德最近没有与河北的领导联系过,这些电话到底是谁打出去的?

朱德第一反应是家中有人未经自己允许使用电话,他十分生气,把家人与身边工作人员召集到一起,要求把事情查清楚。

后来,私用电话的人查出来了,是一位经常来朱德家里串门的亲戚,他的女朋友在石家庄。

朱德让人统计了通话次数。补齐了通话费的差价。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朱德特别反感那些斤斤计较,为了一点小事都要占便宜的人。

朱老总从来都是严于律己,他不搞特殊、不谋私利,对身边亲属讲原则,形成了廉政清洁的家风。

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旧照

朱德常对子孙们说:“你们是革命的后代,要热爱老一辈事业,不要有我是财产继承人的想法,我这里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属于党和人民的。”

朱德一生积攒二万多元,临终前,朱老总立下遗愿,把这二万元全部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

同时,朱德一生服从组织分配,不提任何附加条件;刘少奇同志也是如此。

结语

20世纪60~70年代,朱德与刘少奇先后离开居住多年的中南海。

刘少奇先离开中南海的。根据朱德晚辈回忆,当时已经80余岁的朱德每当去西楼餐厅吃饭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看着刘少奇的位置,然后默默低下头,唉声叹气。

晚年时期的朱德每每想起刘少奇都会默默流泪,他搬离中南海后再也没有回过西楼。

0 阅读:8

爱吾爱

简介:多多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