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山丨文帝开启治世之门——新视角读《史记》之九十三

真言贞语 2025-02-15 15:15:34

文帝开启治世之门

——新视角读《史记》之九十三

文/宋玉山

治世,是儒家的政治概念,意为太平清明之世,与乱世相对立。治世,是古代人们普遍向往和追求的社会。可惜,从春秋战国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乱世,战火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痛苦。是汉文帝首先打开治世之门,与儿子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到孙子汉武帝时期,西汉实现强盛。祖孙三代接力推动封建社会达到第一个发展高峰,祖孙三人也在历史上留下有为君主的名声。

《史记》记载,汉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首先是一个孝子。他当代王的时候,母亲薄夫人随他去了代国,母子俩相依为命。刘恒对母亲非常孝顺,尽一切努力让母亲过得开心。代地荒凉,气候寒冷,薄夫人不太适应,经常闹病,都是刘恒亲自侍奉。曾经有三年时间,刘恒为了照顾母亲,不脱衣服睡觉,熬好的汤药,不经他亲口尝过,就不进奉给母亲。人们纷纷称赞,说他对母亲的孝顺,连以孝闻名的曾参都做不到。我国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刘恒名列其中。

陈平、周勃诛灭吕氏后,群臣商议,拥立刘恒为皇帝,派人去代地迎接他。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喜事,刘恒却有点疑心,召集众臣商议。张武等人说:“朝廷大臣多谋善诈,不能轻信,大王可以假托有病,先观察一下再说。”宋昌等人却认为,按照当时的形势,不会有诈,应该立即前往。刘恒禀报母亲,薄夫人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占卜,结果大吉。刘恒还不放心,让舅舅薄昭先去京城,面见周勃,打探消息。几天后,薄昭回来了,很开心地说:“全是真的,不用怀疑了。”刘恒这才带着张武、宋昌等六人,立即启程,赶往长安。

接近长安时,刘恒停了下来,先派宋昌前去观察情况有无变化,确信没有问题,才又继续前进,刘恒真够谨慎的。到达长安以后,群臣都来迎接,要立他为帝。刘恒谦逊推让了五次,才答应下来,于是驱车进入皇宫。此时天色已晚,刘恒顾不上休息,连夜下了一道命令,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两军,取代了周勃;又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保卫皇宫。

众臣都吃了一惊,原来都以为他弱势,没想到这么强势。刘恒入京,两眼一抹黑,京都内没有一个亲信,他又深知皇宫内尔虞我诈,充满危险,所以小心提防,这是十分必要的。刘恒登基前的这些举动,体现了他谨慎沉稳、富有心机、出手果断的性格。

汉文帝登基之后,头等大事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他的手腕相当高明。刘恒称帝,并非人人心服,许多人认为他是“摘桃派”,太便宜了。当时汉文帝面临两大势力,即功臣派和刘氏宗亲派。两派势力都很强大,汉文帝必须用心周旋。他借奖赏功臣之机,首先压制功臣派势力。

周勃是功臣之首,又手握兵权。汉文帝因他除吕有功,加封食邑一万户,赐黄金五千斤,同时提拔为丞相,虽然升了官,但兵权却没有了。周勃手下人提醒他,防止功高招祸,周勃只当了几个月的丞相,就推说有病辞职了。陈平滑头,把右丞相位置主动让出来,自己仍当左丞相,但经常有病,第二年就死了。

汉文帝又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收买人心,增强自己的势力。对被吕后杀害的刘氏子弟,予以平反昭雪,封他们的后代为王;对当年跟随刘邦征战有功的旧臣,统统给予封赏。这些人自然对文帝感恩效忠。汉文帝还大赦天下,赐给全国百姓每人一级爵位,民心大悦,纷纷歌功颂德。

对刘氏宗亲势力,汉文帝并不直接对立,而是采取了化大为小的策略。齐国十分强大,汉文帝就一分为七,封了七个王,赵国和淮南国各封了三个王。这样,诸侯国变小了,力量自然就弱了,被封王的还很高兴,真是高明。

对于敢于反叛的诸侯王,汉文帝也毫不手软。济北王刘兴居造反,文帝迅速出兵讨伐,只用一个月,就平息了叛乱。文帝下令,对参与叛乱的官员和百姓,一律赦免,不予追究。汉文帝采用高超的政治手腕,使群臣敬服、百姓拥戴,他的统治地位很快就稳固了。

汉文帝巩固政权之后,便开始施展胸中大志,决心建设一个清平世界。他知道,长期以来,法律十分严厉,百姓深受其苦。文帝下诏,减轻律法,推行德政。他想废除连坐法,说:“一个人犯罪,惩罚他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株连父母妻儿兄弟呢?他们并没有罪啊。”主管官员不同意,说:“亲属连坐,是让人们心有牵挂,不敢犯罪。这种做法古来就有,不宜改变。”汉文帝不为所动,坚决废除了连坐法。

齐国有个人犯了罪,按律应当处以肉刑。肉刑是断人肢体的一种刑罚,有刺面、割鼻、断足等。罪犯的女儿缇萦上书,要求当官奴抵父亲之罪。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赦免了她父亲的罪。缇萦也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汉文帝下诏说:“肉刑古来有之,但犯法之事仍然不断,那是因为道德不厚、教化不明。人的肢体被断,即便改过自新,也没办法长好了,是多么痛苦而不合道德啊,应该废除肉刑。”

汉文帝还废除了“诽谤朝廷罪”“妖言惑众罪”,允许人们言论自由。不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对朝廷提出批评。汉文帝本人带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有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吓了他的马,使他差一点受伤。文帝很生气,把那人交给廷尉治罪。廷尉只罚了他四两金,文帝不满意,认为处罚太轻了。廷尉解释说,法律上就是这样规定的。文帝便说:“那就按照法律规定办吧。”

汉文帝宽厚仁义,以德服人,很少惩罚臣子,也无滥杀之事。《史记》中有几次记载,臣下冒犯了他,文帝“大怒,走之。”看来,文帝大怒时,也只是一走了之,而没有别的处罚。有的臣子犯了错,文帝也能包容。有一次,一个臣子接受了贿赂,文帝把他叫了去。臣子诚惶诚恐,伏地请罪。文帝却拿出钱来给他,说:“以后缺了钱,就跟我说,别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臣子感激涕零,从此清廉为官。在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环境宽松,轻刑慎罚,社会稳定。

汉文帝在减轻刑罚、推行仁政的同时,还大力推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徭役沉重,历来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民众不堪忍受。文帝时期,对外与匈奴和亲,没有大的战争;对内不大兴土木,不需要很多的劳役。所以,成年男子每三年才服役一次,这在历代都是比较轻的。

汉文帝重视农业,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农民辛勤劳动却还要缴纳租税,很不合理,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汉文帝为了鼓励农耕,还专门划了一块田,自己亲自耕种,收获的谷物,用来祭祀宗庙。这在历代皇帝中是很少见的。汉文帝致力于发展经济,实现民富国强。他下令开放原归国家所有的山川林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促进农副业发展。在汉文帝的治理下,国家逐渐富强,人民逐渐富裕。

汉文帝崇尚节俭,是历史上有名的俭朴皇帝。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衣服;平时吃的,是一般饭食;他用的帷帐,不准绣花。当时女人流行穿拖地长裙,文帝认为浪费布料,让宫中女人都穿短裙,皇后也不例外。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服饰、车架等物,一样都没有增加。有一次,文帝想建一座亭台,需要花费百斤黄金,这对国库而言,是九牛一毛。文帝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人家的产业,不是小数目,还是不建了吧。”

文帝临终时,还念念不忘节省,一会儿嘱咐道:“建造陵墓,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一会儿又嘱咐道:“在葬礼上,不要陈列车架和兵器;服丧的麻带宽度不要超过三寸,免得浪费;丧事一切从简,应服丧三个月的减为七天,应哭祭的,只在早晨和晚上各哭十五声就行。”他还诏令全国各地,不得禁止百姓娶妻嫁女、饮酒吃肉,不得让民众来宫殿哭祭。

汉文帝仁孝宽厚、聪慧睿智,被称为一代明君、贤君。然而,人无完人,汉文帝也猜忌功臣,还差点杀了周勃。他宠信宦官邓通,也很过分。但瑕不掩瑜,汉文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乱世,开启了太平清明的治世,他的丰功伟绩,永远被后人所赞颂。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