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们说,真正的宝藏,总是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这话用在陕西扶风县的刘家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谁能想到,被当成尿罐用了一二十年的破旧罐子,居然是价值连城的西周青铜器?历史的幽默感,往往藏在这些不合常理的故事里。
1971年的春天,刘老汉和村里的乡亲们忙着疏通河道。
这条宝鸡峡主干渠是周围几十亩农田的命根子,淤泥堵住了,庄稼就别想长得好。
那时候,干活是集体的事,大家伙儿一大早就挖得热火朝天,午饭时间一到,年轻人早早扔下锄头回村。
可刘老汉是出了名的实诚人,活儿没干完,心里就过不去。
他一个人留在沟渠里,弓着腰继续挖,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
突然,他的锄头“咔”地一下磕到了什么硬物,震得虎口发麻。
他低头一看,泥里露出一个奇怪的罐子,圆圆的盖子,方方的底儿,锈迹斑驳,还散发着一股说不上来的土腥味。
他拨开泥土,小心翼翼地把罐子挖了出来,里面塞满了泥巴。
他把罐子往旁边一放,又继续挖,结果又挖出三个一模一样的罐子。
刘老汉心里有点犯嘀咕,这玩意儿看着怪,但也不敢声张。
他随手把四个罐子重新埋回泥里,等天黑了才偷偷摸摸地把它们背回了家。
回家后,他用水冲掉罐子上的泥土,露出一层青绿色的锈迹。
正当他仔细端详时,妻子瞧见了,一下子火冒三丈:“你捡这些破尿罐回来干嘛?还不赶紧扔出去!”刘老汉是个怕老婆的主儿,忙不迭地答应,但心里还是舍不得。
他趁着老婆没注意,把罐子藏在了墙洞里。
这个墙洞本来是家里放破铜烂铁的地方,平时也没人管,他就这么一藏就是二十多年。
这二十多年里,刘家的三个孩子把这些罐子当玩具,用来装泥巴、过家家,后来干脆当成尿罐用了。
村里人见了,还开玩笑说:“刘家倒是阔气,一个家伙儿四个尿罐。”谁也没把这些罐子当回事。
改革开放后,电视、广播渐渐普及,村里人开始听说古董的事儿了。
刘家的大儿子一琢磨,这些罐子这么多年没坏,没准真是个值钱的玩意儿。
他洗干净其中一个,跑到县里的博物馆去请人鉴定。
一开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没太上心,直到他们揭开盖子,发现里面竟然刻着密密麻麻的铭文。
这一下,所有人都被惊住了。
铭文有十二行,一共一百二十九个字,字迹清晰,笔法工整。
专家仔细研究后,确认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簋,名叫“宰兽簋”。
铭文里记录了周夷王时期的一段册封大臣的历史,这可是书上没有记载的内容,属于无价之宝。
这时候,刘家人才后知后觉地明白,自己家当了二十多年尿罐的东西,竟然是国宝。
博物馆以两千块钱的价格收购了这件青铜簋。
可专家心里清楚,这种青铜器一般不会单独出土,通常会成套出现。
按照考古惯例,“五鼎四簋”,既然发现了一件簋,应该还有三件同类型的青铜器。
专家试探性地问刘家大儿子,这罐子是不是还有别的?刘大儿子一听,心里有些后悔卖得太便宜了,就撒了个谎:“这是我从废品站捡来的,就一个,没别的了。”
专家哪能信?三天后,他们循着线索,找到了刘老汉家,说明来意后,恳请他把剩下的青铜器交给国家。
刘老汉这才承认,家里确实还有三个。
可他也直言,这些罐子放在家里二十多年了,孩子们小时候还拿它们当尿罐用,真有点舍不得交出去。
专家们一边普及文物保护的意义,一边小心劝说。
经过多番协商,最终以十万元的补偿价格,将剩下的三件青铜簋收归国有。
1999年,这四件青铜簋被正式收藏进周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尤其是铭刻着一百二十九字铭文的“宰兽簋”,不仅市场价值高达数千万,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西周历史的一段空白。
这些青铜器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金钱能够衡量的范围。
有人说,这故事像是一场命运的玩笑。
如果不是刘老汉坚持把罐子挖回家,如果不是他的大儿子多了个心眼拿去鉴定,这些国宝可能永远都只能是床头的尿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也有人说,这些青铜簋能在民间安然无恙地保存二十多年,也算是刘家的福分。
毕竟,历史有时候真的喜欢跟人开玩笑,而这些玩笑,却意外地让我们窥见了几千年前的文明光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