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与创:寻找自己的那一笔
文 / 杨公拓
由于日课,每天一幅对联发在在朋友圈里,很多朋友便说我的书体像谁像谁?比如说像清人何绍基。何绍基当然是我的最爱,但真的没有临过他的只言片字,不排除是潜移默化中的暗合。由于多年来临过《石鼓文》《石门颂》《张迁碑》以及其他汉碑和颜真卿的楷书,无法否认这种有序的基因传承。中国传统书画的传承过程中,也是需要寻找你爹是谁?你爷爷是谁?倒查三代甚至“八辈祖宗”以上的谱系。否则便会“切”一声,无人承认你,你就是个不入流的“野狐禅”。我觉得中国书画的继承应该是那种麋鹿、驯鹿似的“四不像”的动物,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不像而像就是自己。远的不说,有清一代,乾嘉学盛,书家众多。本人独喜一碑一帖之书家何绍基与刘墉。
《池为山因》联-70cmx34cm
临古不辍,终其一生的何绍基,在传承书法方面不能不说是个模范,其于楷、行、草、篆、隶诸体无所不涉,留下了很多临摹碑帖,他动辄十通数十通甚至上百通的临帖经历,远非当今浅尝辄止临帖者所可想象。何绍基临古之精勤,常为世人称道,连曾国藩在其家书中都说:“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何子贞世兄,每日自朝至夕总是温书。三百六十日,除作诗文时,无一刻不温书,真可谓有恒者也。”但是,对于何绍基而言,临摹无非是寻找一种自成体系的手段和方法,它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临摹而临摹。对于临习,何绍基很清楚自己的终极目的是要自成一家,而自成一家必须通过创作才能体现。因此,如何从临摹自然过渡、升华到创作,是一个必须攻克的技术性问题。临摹与创作之间,并非简单或绝对的因果关系,在临摹的后期,何绍基以意为出发点,得意忘形,纯以意行。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终生都会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笔一画,何绍基也不例外,他成功地化解了临创之间的转换性难题,为后人做出了精彩的表率。从临摹的起始,何绍基就植入了自我的因子,他是有所选择的临摹,是主动的临摹,而非为临摹而临摹。临摹了一生的何绍基,在雨舲所藏的《圣教序》第二本发出了“泥古多嫌不变化,效颦容易成枯蹇”的体悟与感叹。
《浮云明月》联-69cmx34cm
关于刘墉,有个故事广为流传。乾嘉年间只要一谈到书法,坊间都很推重翁方纲和刘墉两书家。有个叫戈源的人是翁方纲之婿和刘墉的门人。有一次,他拿着刘墉的字去见翁方纲,翁方纲就说:“去问你老师,他哪一笔是古人的?”戈源将这话告诉了刘墉,刘墉说:“我是写自己的字,去问你岳父,他有哪一笔是自己的。”刘墉在书法上的刻意新变,摆脱前人的束缚来探索自己独特的书学道路。我们今天来看,何绍基和刘墉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还用我们说三道四吗?
比刘墉(1719—1850)年龄小三十九岁比何绍基(1799—1873)大四十一岁的日本高僧良宽(1758—1831)说过:“平生最讨厌三样东西,厨师的菜,画家的画,书法家的字。”一个人在一个行当久了,难免做什么就会很熟练,熟能生巧,巧后难免会庸俗,熟能生巧的巧是稚,是小巧,真正的巧是大巧,而大巧若拙。
《泥古效颦》联-70cmx27.5cm
中国有句俗话叫“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现在的书画界却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同质化”现象,异口同声的调调,所以国展一出来便是众生喧哗。我们关注它,实际上一点意义没有,那只是个事情而已,代表不了浩浩荡荡的书画发展史。我们也犯不着对它口诛笔伐,实际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不是你内心的利益在动。艺术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情,真正的艺术是内心的驱策,是一种无目的性的一种人生高峰体验,还是背对书(画)坛,面对书法(绘画)为妙。黄宾虹很早就在《国画之民学》一文中说过:“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意味。”我崇尚民学,还是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听从内心的呼唤,踏破铁鞋去寻找你自己的那一笔、那一画吧!
杨公拓,别署杨拓、晏墨堂主。主要致力于新诗及中国传统书画的研究与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等多家期刊发表过多篇(首)诗歌、散文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书与画》《荣宝斋》《书画世界》等多家书画艺术类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多篇。曾采访当代中国书画家数十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供职于荣宝斋。
《泼墨看云》联-70cmx27.5cm
《琴余雨过》联-70cmx27.5cm
《秋月山容》联-70cmx27.5cm
《风摇月照》联-69cmx34cm
《清风明月》联-69cmx34cm
《诗书松竹》联-70cmx34cm
《诗文贵能》联-69cmx34cm
《书手文心》联-69cmx34cm
《爽借动观》联-69cmx34cm
《听琴赋诗》联-69cmx34cm
《为学观心》联-70cm x15cmx2
《文如诗似》联-69cmx34cm
《小亭卧榻》联-70cmx27.5cm
《修竹古梅》联-70cmx27.5cm
《云散天容》联-69cmx34cm
《珍藏独爱》联-69cmx34cm
《竹露茶香》联-70cmx27.5cm
《竹直梅娇》联-70cmx27.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