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芙蓉镇》:究竟是对历史的批判还是抹黑?

田大哥说 2024-07-03 14:58:39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抹黑”与“批判”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抹黑——比喻对事物的故意丑化,或者歪曲事实。

批判——对错误的思想、言论进行系统分析而加以否定。

从两个词语的注释来看,抹黑是一种无中生有,颠倒黑白的攻击行为;批判相对来说更具有理性和科学性,有理有据,不存在混淆视听。

38年前,著名导演谢晋推出了一部被誉为“殿堂”级的国产电影《芙蓉镇》。

这部影片与《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并列为谢晋的“反思”三部曲,与80年代盛行的所谓“伤痕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故事背景和思想主题无不是围绕在那个红色年代对社会和人性的一些批判和思考。

《芙蓉镇》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描写了在上世纪60年代,湖南的一处小镇上,聪慧勤劳的胡玉音(刘晓庆饰)与丈夫黎桂桂(刘利年饰)开了一家米豆腐小店,生意兴隆,很受乡邻欢迎。

但这却引起了国营食堂经理李国香(徐松子饰)的嫉妒。在她当上了县委工作领导组长后,对胡玉音夫妻俩更是变本加厉地进行迫害,导致老实本分的黎桂桂不堪压力自杀身亡。

丈夫自杀,豆腐店被查封,胡玉音受打击病倒。这个时候,曾经的县文化馆馆长,被定位“黑五类”分子的秦书田(姜文饰)走进了胡玉音的生活,鼓励她坚强地生活下去。

在革委会主任李国香的提携下,好吃懒做的流浪汉王秋赦(祝士彬饰)获得重用,成为李国香一名忠实的打手。对粮站站长谷燕山(郑在石饰)和镇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张光北饰)等人进行报复性打击。

共同的命运和互相温暖,秦书田与胡玉音在生活中日久生情。可就在秦书田向组织申请结婚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告诉了王秋赦胡玉音怀孕的事,使王秋赦大发雷霆,将秦书田判刑入狱。

若干年后,在一艘渡船上,平反出狱的秦书田认出了再次获得提拔的李国香。两个人回忆过去,内心五味杂陈。

米豆腐店重新开业了,秦书田与胡玉音带着儿子重新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而运动积极分子王秋赦却疯了,敲着破锣,喊着“运动了”的口号在芙蓉镇大街小巷久久回荡。

该片在1986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轰动。观众对影片中发生的故事的真实性给予了极大关注,引发热议,并呈两极分化之势。

影片《芙蓉镇》的艺术性和镜头美学至今来看都无出其右。这部出自大导演谢晋之手的作品,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画面构图都彰显大师风范,富有浓郁的湘西小镇生活气息。在中国电影导演当中,被称为大师的为数不多,但谢晋却是其中之一。

在谢晋导演以往的作品中,他总是能抓住社会的脉搏,与时代同步。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会留下很深的历史印记,在展现时代风采的同时能够准确把握人性的光辉和丑陋,使影片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进入80年代后,谢晋拍摄的影片中批判意识愈加强烈。从《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中我们发现,他总是能成功地将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背景非常契合地融为一体,并且以现实主义的批判手法使观众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共情,达到煽情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批判意识如果说在《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中还比较含蓄或者遮掩的话,那么在《芙蓉镇》中却将强烈的批判思潮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大胆的求变思维导致影片上映前后一波三折。

《芙蓉镇》尽管获得了1987年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8年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但是相关这部影片的话题却是持续不断,要求封禁的呼声此起彼伏。那么该片究竟是对历史的批判还是抹黑呢?

对于“文革”那段历史,很多影片是避重就轻的,已经过去的事情,毕竟无法完整、系统、真实地呈现出来。即使所谓的“动乱”、“浩劫”之类的词汇也无法准确地证明其真实性。

我们从某些影片上看到的那些批斗场景,其创作来源无非是曾经的一些历史照片或者影像,甚至是访谈为依据。观众们只知道剧情中的主人公被批斗是冤枉的,而不知道历史照片上那些被批对象究竟犯下了多少不可饶恕的罪行。

所以看问题要客观,尊重历史,不能一概而论。《芙蓉镇》在谢晋大师的镜头下却极不客观地将历史事实夸大,将那段岁月污蔑得体无完肤。

镜头一:

胡玉音的米豆腐店生意兴隆,这引起了国营食堂经理李国香的嫉妒。在胡玉音忙得不亦乐乎的情况下,李国香前去砸场子,要胡玉音出示营业证。

李国香既不是工商部门,也不是税务部门,有什么资格查个体户的营业证?

影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一个自私自利妒贤嫉能的女干部形象,首先从这不着调的要营业证开始。

从资料上看,真正的个体户是从1979年才开始的,那是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出现了个体户。而在1963年是不允许个人开饭馆的,况且当时的国营食堂是公平买卖,即使有个体户也干不过国营食堂,李国香用不着心理不平衡。

李国香作为党培养的领导干部,在那个年代也不会因为生意竞争而小肚鸡肠地找胡玉音的麻烦。这样的矛盾设置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也是影片对女干部形象的贬低和损毁。

镜头二:

王秋赦是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反面人物。此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但是对于攀附谄媚之术表现得如鱼得水。所以,李国香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将其收为马前卒。

当李国香成为县委工作领导组长再次来到芙蓉镇的时候,她首先选择了王秋赦这个扶持对象,把他的贫穷与胡玉音的盖新房形成贫富对比,继而上升到了阶级斗争。

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有工作经验的干部,对于王秋赦是如何贫困的,难道就不进行调查研究吗?只是简单地以眼前的生活状况为参考吗?

如果说编导是为了让王秋赦日后成为李国香的臂膀而作的铺垫,那么影片就是在表现李国香有意搞敌我矛盾,拉帮结伙树立权威。

总之,这个情节是在进一步描写李国香的不良心机,目的是在告诉观众,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干部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她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镜头三:

李国香为了整倒胡玉音,把手伸向了曾向胡玉音提供米谷头子的粮站站长谷燕山。

在与谷燕山谈话过程中没有发现老谷任何违纪违法线索。于是李国香却把问题绕到了男女关系上,指桑骂槐地暗示谷燕山有搞权色交易的嫌疑。李国香的话彻底激怒了谷燕山,悲愤难抑,痛哭失声。

观众看到这里,肯定会对李国香的龌龊心里和不耻行为而义愤填膺。编剧也是真的敢写,这样无耻的领导干部别说在那个年代,就是在今天也是为数不多的。如此描述一个60年代的领导干部形象,这可不仅仅是批判的问题了,这是矛头所指。

镜头四:

王秋赦听说李国香成为了革委会主任后,为了巴结讨好这位在小镇上呼风唤雨的女领导,夜深人静的时候敲开了李国香房门。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在不大的房间里,李国香的饭桌上却是摆着一盆刚煮熟的鸡肉和打开的红酒,香气四溢,一个人在尽情地享受着美好的官僚生活。

看到这个场景,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电影中一些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太太就是这副醉生梦死的德行。编导却为了突出李国香的腐化堕落独断专权,硬是将反派的场景嫁接在了我党的一个女干部身上。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大山深处的湘西小镇,竟然可以随意地吃上鸡肉喝上红酒。当然不是说完全不能,只是老百姓不能,而女干部李国香可以享用得上。可见编导们为了增加官民矛盾,歪曲事实,用尽一切手段去抹黑党的干部,以此引发观众对那段历史的迷惑和误解。

镜头五:

大雨中,秦书田和胡玉音被批斗。为了安慰和鼓励胡玉音脆弱的心灵,秦书田面对胡玉音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这句台词在当时被称为“振聋发聩”,也是影片最震撼人心的一幕。

据说看到这个片段的很多观众都鼻子发酸,有的人甚至流下了同情的泪水,被这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所感染,被秦书田的坚强和忍辱负重所感动。

如果是在旧社会,这句话没毛病。而秦书田是生活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经历着一场文革运动,但不至于让他像牲口一样暗无天日的活着。这完全是把国家形象暗黑化、荒唐化,是在有意颠倒黑白。

镜头六:

胡玉音意外怀孕,秦书田便向组织申请结婚。在向王秋赦汇报的时候不小心透露了胡玉音怀孕的事,这下惹恼了王秋赦,认为未经组织同意就私下同居,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结果秦书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因为怀孕,获得了监外执行。

我党在建国之初的1954年就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在维护司法公正,人权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影片中秦书田因为与胡玉音自由恋爱,未婚同居,意外怀孕而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这是把秦书田当成强奸犯了吗?

有人会说那是个荒唐的年代,法律被践踏,人权被剥夺,冤假错案到处都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之后发现,所谓的“荒唐年代”只是我们通过“伤痕文学”以及不明真相的一些影视剧误导所致,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蒙受不白之冤的秦书田,也不可能有如此拿人不当人的悲惨结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共产党在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之后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在毛泽东主席带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时候就说:我们坚决不做李自成,这次赶考一定要考好,深刻吸取历史教训。

但尽管如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难免也会操之过急走一些弯路,可党的总路线是正确的。在共和国历次的运动中,成果是显著的。只是某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徇私舞弊现象,也许会出现假公济私打击报复的可能。但这只是个别案例,不具有普遍性。可如果一些编导将个别案例搬上银幕,把故事背景放在某个时期,观众就会误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产生对现实社会的误解和不满。

《芙蓉镇》从电影的角度来评价不失为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优秀影片。只是谢晋在批判的力度上过于夸大,歪曲事实,存在对国家抹黑的嫌疑。

如今这部影片有部分情节已经被删除了。这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作风,让时间去说话、去印证。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田战利

0 阅读:0

田大哥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