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节影市,有人哭,有人笑,现实是那么的残酷和无情。
贾玲导演兼主演的《热辣滚烫》确实够“热”,除了影片的高票房之外,贾玲的减肥故事也成为了国民话题。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当然,这样的热议也是两极分化,有人热烈拥护,有人嗤之以鼻。不过,随着话题持续发酵,不利于贾玲的天平逐渐倾斜,直接导致影片的口碑开始下滑,贾玲的人设开始崩塌。
更雪上加霜的是,近日,香港导演王晶通过对影片《第二十条》的赞誉,而无形地否定了《热辣滚烫》的价值。
《热辣滚烫》是贾玲呕心沥血付出高昂代价的一部作品,在影片上映之前,她的团队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宣传,从公映后的反响来看,达到了令人满意的预期。
高票房的影片就代表高质量吗?这个话题随着《第二十条》的逆袭甚嚣尘上,覆盖了“贾玲减肥”的热度。
《热辣滚烫》的命运为何出现了如此逆转?
1.靠炒作的影片走不远《热辣滚烫》就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说它喜剧也好,说它励志也罢,从故事性来看,也就是一部减肥记录。
贾玲的团队们就是利用了“减肥”这个热门话题开始营销的,营销的重点是“贾玲”减肥,而不是普通人减肥。
贾玲作为一个名人,她的肥胖是全国观众都知道的,那么减掉100斤后的贾玲什么样呢?这是个非常令人好奇的问号,尤其是广大立志减肥的女性网友们更是充满期待,一探究竟减肥后的贾玲真容。
营销团队们在影片创作之初就已确立了宣传的切入点,上映前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有目的的宣传,紧紧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可谓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
当观众在影院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后发现,原来这部影片就是一本流水账,一部生活剧而已,除了瘦身就是打拳击,没有激动人心的场景和震撼心灵的感动。不说票价有多贵,只说宣传就太言过其实了,走出影院的一刹那似乎有种上当的感觉。
2.小品故事非要拍成大电影《热辣滚烫》的故事通篇下来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妹妹打架、闺蜜与男友背叛、爱上教练、被电视台表妹利用等等,都是生活的零零碎碎,故事框架松散,逻辑性不强,索然无味。
如果将该片浓缩成一部30分钟的小品,不失为精品。
但贾玲硬生生地将故事讲了两个小时。
从影片《你好李焕英》就看出来了,贾玲擅长的是小品,可影片却给她带来了54亿的票房,这一成绩令人咋舌,难道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是其他的有效操作?
几年后,贾玲如法炮制,《热辣滚烫》横扫影市,小品式的电影再次成为春节档黑马。
《你好李焕英》由于是贾玲的第一部作品,尽管部分观众看了之后颇有微词,但作为一种现象,一部展现母爱光辉的温情电影,没有更多人去说三道四,原谅了贾玲。可贾玲却没意识到观众的容忍是有限度的,《热辣滚烫》口碑的下滑就证明觉醒了的观众忍不下去了,小品式的大电影恐怕以后很难会有市场了,这也是给贾玲的警告。
3.翻拍剧讨好不了观众《热辣滚烫》翻拍于日本影片《百元之恋》,故事内容,人物设定,甚至镜头角度、台词都几乎一样。当你看过《百元之恋》后再看《热辣滚烫》,特别有种被愚弄的感觉。
贾玲可能会信誓旦旦地说:我们已经买了版权,是翻拍,不是抄袭。
观众会异口同声地问:原创真的很难吗?
在中国电影史上,翻拍的事情屡见不鲜,有的是为了向经典致敬,以不同时代的视角再次演绎;有的是为了弥补曾经留下的缺憾,让故事更丰满,让经典永流传。
而《热辣滚烫》不搞原创,却去翻拍一部日本的普通生活剧,利用国内的几个二三线明星再把剩饭烫一遍,除了蹭个脸熟,没有新意可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辉煌而灿烂,有着丰富的创作资源,老中青编剧们一抓一大把,难道就没几个人能写一部原创剧本?为什么非要去翻拍日本、韩国的原创?我们究竟缺文化底蕴还是缺艺术人才?
这不但是我们的文化耻辱,更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4.贾玲减肥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电影贾玲为了一部电影瘦成了“一道闪电”,不说有多少受益,单说这一年减掉100斤就令人唏嘘不已。
如果没有强大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这100斤是减不下来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
贾玲说过: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让观众看她如何减肥、如何打拳击,而是体现了一种精神,战胜自我的精神价值观。
说得不错,容易让人产生共情。可如果不拍电影,仅仅是为了健康,贾玲会在一年内减掉100斤吗?想必不会,说白了还是为了电影,在资本的驱动下贾玲才豁出命地去减肥,等的就是这一天,30亿票房。
所以,贾玲嘴上说是为了体现一种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蜕变,而背后却是资本的有力操控,以牺牲她100斤肉的代价来赢得这次财富积累的游戏。
如果今后贾玲的身体反弹了,那她所说的话可真是结结实实打自己脸了。
一部电影,无论什么题材,无论以什么视角和立意去创作,没有扎实的剧本和角色的精彩塑造都是空谈。仅仅依靠宣传和热点来赢得市场,糊弄观众的代价就是葬送自己的口碑,从此失去这个市场。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田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