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释迦摩尼原是古印度的王子,属于刹帝利种姓,在他29岁(一说19岁)时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各种烦恼,以及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
北魏时期的佛教金铜造像是中国传统的本土艺术与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作品,其作为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由于这类造像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较早阶段的作品,因此一直是收藏与研究领域的重点对象。
关于背光的记载,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汉代。
《后汉书》中记载:
“初,帝梦见金人丈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丈大,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其形象焉。”
这背光可以说是佛的一部分,是“三十二相”中,“眉间白毫”和“长光一丈相”的体现。
同样也象征着佛光普照。
背光的纹饰有很多种,火焰纹,莲花纹,飞天纹等。
而今天这件的纹饰是,火焰纹。
火焰在佛教中被视为吉祥与清净之物,火焰既代表了佛法无边,又代表了光明的使者。
《后汉纪》中记载:
“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项中佩明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通万物而大济众生。”
这尊佛像释迦牟尼佛头顶螺发规整,肉髻隆起,宝珠顶严;大耳垂肩,面庞圆润,额际高广,额间白毫凸起,宛如豆粒;修眉细目,直鼻薄唇,双目微闭而,俯视众生,嘴角微露笑意,神情慈祥而庄严,乃标准的释迦牟尼成道像。佛陀身躯体浑厚,四肢圆润。其腰身挺拔,胸肌饱满。背光内圈的四佛和头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纹熊熊围绕,和主尊气势相映,益增雄浑气势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物轻薄帖体,衣缘上刻有细密连珠和精美的几何纹饰;衣褶流畅,双腿前的衣物平铺于莲台之上,表现出袈裟轻柔的质感。通观其整体艺术表现,可谓造型完美、气势非凡,风格优雅、法相庄严,技艺高超、工艺精湛,体量高大、品相一流,堪称一尊完美的佛教造像精品。
此尊造像的体量属于小型像。常被世俗人家在家供养,有时又是随身供养的。在供奉时,造像不仅可以起到弘法、庄严道场的作用,还可供人礼敬、祈祷、忏悔、供养和观想。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