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这片位于加拿大西北角,北临北冰洋、南临太平洋的广袤土地,总面积达171.7万平方千米,占据美国总面积约五分之一,是美国最大的州。
然而,回顾历史,阿拉斯加的归属变迁充满了戏剧性,它从俄罗斯眼中的“烫手山芋”,摇身一变成为美国制霸全球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思。
01
彼时,沙俄对领土的渴望犹如熊熊烈火,永不停息。15世纪末摆脱鞑靼桎梏后,其扩张属性被彻底激活。
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受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海外扩张发财的刺激,没有合适出海口的俄国,凭借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路向东进发。
1581年,一支840人的远征军入侵西伯利亚,凭借火枪和哥萨克人的强大武力,降维打击当地草原部落,在1598年彻底征服了这片土地。此后百余年,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大肆掠夺皮毛资源,皮毛生意一度占到沙俄GDP的30%左右。
18世纪中期,随着西伯利亚资源减少,沙俄探险队继续东进,1741年,丹麦籍俄海军上校白令带队从堪察加半岛出发,抵达阿拉斯加湾,尽管付出惨重代价,但也开启了俄国对阿拉斯加的探索。1799年,沙皇保罗一世成立俄美公司,授予其在阿拉斯加等地从事皮毛生意和拓展殖民地的专营权。
在之后的时间里,俄国逐渐完成对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的占领,建立定居点。
然而,进入19世纪,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全球殖民地瓜分殆尽,欧洲列强开始内卷,沙俄作为后发国家,体量和人口的暴增以及对领土的执念,引发了全欧洲的警觉。尤其是英国,对沙俄的扩张严防死守。沙俄在西伯利亚站稳脚跟后,对南边的几个斯坦动手,势力伸向阿富汗,这让英国惊恐万分,因为阿富汗紧邻英属印度。英国为保印度,联合法国围堵沙俄,在北美也将俄国人困在阿拉斯加,不让其扩张。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惨败,经济一落千丈。
此时的阿拉斯加,远离俄国本土,沙俄控制力减弱,俄美公司连年亏损,只能靠政府补贴续命,经济上成为累赘。而且,阿拉斯加与英国殖民地加拿大接壤,一旦英国进攻,阿拉斯加难以防守,甚至可能成为英国进攻俄国本土的跳板。
在那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历史上新登基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决定卖掉阿拉斯加,既能解决短期现金流问题,又能借助他国力量阻挡英国对俄国远东地区的威胁。
早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前,美国人就敏锐地察觉到了俄国的痛点,尝试与沙俄探讨收购阿拉斯加的可能性。
02
1854年,美国国务卿马西正式向沙俄提出收购邀约。
沙皇经过考量,认为美国有购买实力,且与美国交易能联合其打击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势力,让俄国在欧洲得以喘息。但随后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美国又陷入南北战争,收购方案被搁置长达14年。
1867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西沃德与俄国人展开谈判。
西沃德深知这笔交易的巨大价值,却在谈判时佯装嫌弃,将价格压到500万美元,最终双方以720万美元成交。西沃德生怕俄国人反悔,第二天凌晨就签了合同。
美国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了1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清楚阿拉斯加的位置和价值,媒体和民众纷纷指责西沃德败家,然而西沃德坚信,这块土地未来必将造福子孙。
事实证明,西沃德的眼光极具前瞻性。美国买下阿拉斯加后,惊喜不断。先是发现了丰富的渔业资源,鲑鱼产业迅速崛起,20世纪初就建立了50多家鲑鱼罐头厂。
19世纪末,阿拉斯加又发现大金矿,引发淘金热潮,特朗普的爷爷就借此机会赚得人生第一桶金。随后,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也相继被发现,阿拉斯加摇身一变成为资源宝库。
在战略层面,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入侵阿留申群岛,遭到驻扎在阿拉斯加美军的顽强阻击,这让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
战争期间,美国修建了一条从加拿大直达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的公路,加强了阿拉斯加与本土的联系,激活了其经济属性。
1959年,阿拉斯加升级为美国第49个州。冷战时期,这里成为对抗苏联的最前沿,美国部署大量战略武器,导弹直指苏联远东地区。
阿拉斯加的故事,是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交织的传奇。俄罗斯当年的无奈出售,与美国的远见收购,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阿拉斯加在北极开发、资源利用和战略制衡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决策,或许在未来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文本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