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已经收到风声,中国在为国家紧急事态,提前做更充分的准备

Talk科普 2025-02-10 10:57:40

前言:相信很多人已经注意到香港媒体《南华早报》前不久才发布的消息。

中国大陆正在用更相对的技术来应对紧急事态;中国大陆的这种做法是大国责任担当的表现,保障国家与人民的安全。

当然,这项措施主要以应对自然灾害为主,近些年中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的响应系统并不够完善,所以这次主要计划增强应急响应和通讯能力。

也就是说,在之后中国对紧急事件的响应速度会大幅度的提升,并达到让世界闻之称奇的程度。

西藏救援速度震惊国际

今年年初,我国西藏发生6.8级地震,就像这种级别的地震,足以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可在中国的光速救援之下,却将损失降低到最少,与美国扑不灭的大火相比,不知道强上多少倍。

中国能有这样的救援效率归功于始终将中国公民安全放在首位的宗旨,是人民受难之时与死神争分夺秒的决心。

发生地震之后,应急机制马上启动,仅十分钟就有救援飞机准备着陆,半小时内就集结1000多救援人员来到受灾现场展开救援行动。

其中当地军区行动最为迅速,派出共400人的救援分队,马上到达灾区,就地搭建帐篷、折叠床等为受灾群众提供基础设施。武警西藏总队也派出400余人、携带救援器件二百多套来到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救灾。

西藏地区安放的解放军、消防武装部队也立刻抵达灾区加入救灾行动之中,他们会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内将受灾人群全部救出。

几乎是同一时间,由国家卫健委派出的多位专家亲临现场受伤人群进行医治,为受灾人群抓住最宝贵的治疗时间。

财政等相关部门也在得到消息后下发救灾资金,给予2亿3千万的资金支持,像粮食和安置物资也被相继投放,给整个救灾行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救援任务展开的同时,受损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在在地震发生的一天内被相继修复,通讯和供电能力得以恢复,供水能力也在之后不久被修复,完成救援和救灾的齐驱并进。

在地震发生的第三天,救援行动就基本告一段落,灾区的隐患被清除,任务重点放在灾后重建和灾后安置中,但即使是这样,全国各地仍继续有救援队伍和物资源源不断的赶往灾区,为救灾任务带来更多有利的条件。

看着西藏地震的救援速度,很多人在赞叹的同时也深有感悟,难免会回忆起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惨烈,试设想如果当时能有现在这样先进的设备和救援条件,是不是就能多挽救成百上千的家庭?

救灾中存在的难题

由于条件有限,在汶川地震发生时,通讯设备遭到破坏,外界无法得知受灾地区的情况,给整个救援行动加大了难度;那时候灾区的消息都是第一批舍身进入灾区的救援人员带出来的。

那时候,中国15位空降兵勇士在三无的情况下,就舍命从近五千米的高空跳下飞机,面对未知的危险时,不管不顾自身安危。

当然,有了更先进的设备可以更方便的检测现场的状态并避免这些问题。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中国在救灾中解决面对的两个问题:通信设备性能局限和通信中断

很多灾害都会对地表设施造成很大的破坏,像基站、光缆等设施一旦被破坏,就会切断使当地断联,无法与外界进行联系,使其成为一座“隔离区”,这也是很多灾区出现的普遍问题。

没有联系也就意味着对灾区的受灾情况不了解,设施损坏、人员伤亡,这些种种未知的条件都会给救援加大难度。

而以往恢复通信的方式往往依赖于道路的畅通,但是部分地区受灾情况比较恶劣,连车辆都无法开进灾区。

同样,负责维修的人员和车辆也被隔绝在外,只能通过飞机投放的方式来获取内部消息,可这不仅耽误救援时间,对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证。

就拿这次西藏地震举例,救援难度本就十分困难,作为地势险恶的地区其人员稀少气候恶劣,如果道路受阻,就会加大恢复通信的难度,耽误宝贵的救援时间。

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可以极大程度的保证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安全,也是我国重点考虑的难题。

为人民创造更安全的未来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预计在两年内重点推进应急通信的发展,应急通信将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针对极端情况配备特定的设备支持,提升易受灾地区的网络覆盖率,防患于未然。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应急通信将成为未来几年中的重点攻略对象,研发新型通信设备;此外像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卫星通信技术也会被沿用其中,实现运营网络、智能诊断、智能分析决策等多种功能。

5G的应用也可以取代人力,保护救援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应对极端环境。

而且中国在5G技术上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目前中国已成为首个推出军用5G的国家,并已经与军用机器人连接。

这一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救灾救援之中,在面对严峻的地形时中国可以通过无人机传送机器人来执行任务。

据说这本来是美国提出来的理念,但是由于技术瓶颈一直没能抬上来,如今却被中国抢先完成,实为中国实力的一大突破。

结语

虽然中国在各个领域已经为我们带来许多保障,但是创新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也大力鼓励高素质人员积极加入科技研发的队伍中,共同创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