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谥号之谜:壮缪还是壮穆?》
关羽,这位蜀汉的传奇将领,常被后世称为“武圣”。他的忠勇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庙堂之上、民间巷尾,无不供奉着他的神像。在他去世后,留给世人的却不仅仅是崇敬与膜拜,还有一个争议——他的谥号“壮缪”。这个“缪”字,究竟是美谥还是恶谥?为什么一位被封为“神”的人物,谥号中却藏有这样一个看似贬义的字眼呢?
谥号的背后暗藏玄机
谥号,古代用来评价人生前德行的称号,往往是后人对逝者一生的总结。像关羽这样的大人物,获得谥号是理所应当的事。他的谥号“壮缪”,却让很多人疑惑。要知道,同样是蜀汉的五虎上将,其他几位的谥号可都没什么争议。张飞被称为“桓”,马超是“威”,黄忠是“刚”,赵云是“顺平”,这些谥号无一例外都是美称。唯独关羽,这个“缪”字,让人摸不着头脑。
按字面解释,“壮”字尚可理解为赞美关羽的勇武和气概,但“缪”字却绝对是贬义。根据古代的谥法,像“伤人蔽贤”、“名不副实”的行为,都会被冠以“缪”字。可是,关羽一生忠心耿耿,又为蜀汉捐躯,怎么会得到一个恶谥呢?
诸葛亮心中的关羽
在当时,关羽不仅是刘备集团的首席大将,而且在整个蜀汉阵营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刘备本人。诸葛亮对关羽的评价也极高:“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却仍不及关羽。”这句话足以说明,关羽在诸葛亮心中是全蜀最顶尖的将领,甚至比马超还要强。
既然关羽如此受重视,为什么会有一个带有贬义的谥号呢?难道是刘禅不满关羽,故意给他一个恶谥?这显然不合理。毕竟,关羽是为国捐躯,刘禅再怎么昏庸,也不至于这样对待守护蜀汉的大将。而且,诸葛亮在当时是政坛的主导者,他更不可能让关羽背负一个恶谥。
壮缪,还是壮穆?
这个“缪”字究竟从何而来?其实,很多学者在研究古籍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解释。在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曾为《礼记》做注解,提出“缪”字可读作“穆”。在古代,缪与穆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关羽的谥号“壮缪”,很可能是“壮穆”。
“穆”字在谥法中是一个极为尊贵的称号,意为“布德执义、中情见貌、贤德信修”。关羽一生忠义,威震华夏,完全符合这个“穆”字的标准。从他早年随刘备征战四方,到后来独领荆州,关羽的功绩和品德都无可挑剔。尤其是他水淹七军、擒于禁的壮举,更是让曹操心惊胆战,连许都的百姓都对他敬畏有加。
关羽的谥号其实应该是“壮穆”而非“壮缪”。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个字的读法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让后人误解了关羽的谥号。
历代帝王的态度
从宋朝到元朝,关羽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被封为“义勇武安王”,而且他的封号也不断加长,直到明朝,关羽被正式尊为“武圣”。即便他被神化,那个“缪”字却始终没有被改为“穆”。这就让人产生了疑问:既然历代帝王都对关羽如此推崇,为什么不直接把他的谥号改为“壮穆”呢?
其实,从宋元两代的情况来看,“缪”字已经变成了恶谥的代名词。像秦桧这样的奸臣,谥号就是“缪丑”。为什么关羽的封号中还会保留这个“缪”字呢?或许在宋高宗和元顺帝眼中,关羽的谥号“壮缪”早已被神圣化,他们并不认为这个字会影响关羽的形象。
历史的误读与真相
虽然“缪”字在后世被解读为恶谥,但在关羽的时代,或许它真的只是“穆”的通假字。郑玄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他的注解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而郑玄与关羽几乎是同时代人,他的解释无疑更符合那个时代的谥法规则。
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解读。到了元朝,关羽的封号已经长达八十八个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美誉词汇。但即便如此,那个“缪”字依然没有被改为“穆”。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关羽的伟大并不因为一个字的变迁而受到影响,反而因为这些争议和误解,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
关羽的谥号之争,表面上看是字面上的误解,实际上反映了后世对这位大将的复杂态度。有人说,关羽的“缪”字并不是恶谥,而是历史的误读;也有人认为,不论是“缪”还是“穆”,都无法改变关羽在中国历史中的崇高地位。
最终,关羽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历史争论,他不仅是蜀汉的英雄,更是中华文化中的忠义象征。至于他的谥号,或许正如那句古话所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