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安史之乱”,被美化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一往无前爱历史 2025-02-20 15:26:24

东汉末年的乱世,若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但这句话如果让汉灵帝刘宏来听,他估计更愿意把“人心”换成“钱袋”。

因为东汉王朝的崩塌,既是人心涣散的结果,更是从财政到军权再到政治平衡全面失控的缩影。

而这一切的高潮,来自那场被后人称为“讨伐董卓”的闹剧。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东汉末年,皇族短命成了家族传统。

皇帝一个接一个早逝,继位的孩子们年纪轻轻政事不懂,只能依靠外戚和宦官来“帮忙”。

可这些人哪是什么好心扶持皇权的,他们更像是两头巨兽,争着啃食东汉这张快要透底的皮囊。

等到黄巾起义爆发,夹在豪强和百姓中间的汉灵帝更是慌了,他开仓放粮似的赦免了世家大族,允许各地练兵自保。

表面上看是中央对地方的恩典,实际上却是给了地方割据的底气。

黄巾军平定后,汉灵帝没能收回权力,反倒被逼着放权。

他想得很美,干脆设立“州牧”,让宗室亲信一手抓住地方的军政、财政、行政大权,说白了就是给皇权装根“定海神针”。

可惜,他没等到针扎稳,就在三十出头撒手人寰了。

灵帝这一死,留下的烂摊子比黄巾起义还麻烦。

外戚、大将军何进、宦官集团甚至地方军阀,全都盯上了这个空档期。

何进是个屠夫出身,脑子转不过弯。

灵帝死后,他掌握了禁军,成了大汉朝的实际操盘手。

可惜何进完全是个被身边人牵着鼻子走的角色,他一心想清宦官,却反被宦官反杀丢了命。

更离谱的是,接下来宦官也被赶来的袁绍等人一锅端了。

短短几天时间,东汉王朝的官场权力被外戚、宦官、士族三方搅成了一锅烂粥。

就在所有人以为可以分蛋糕时,董卓杀了进来。

董卓是个狠角色,西北军阀出身,带着凉州铁骑一路杀到洛阳。

他并不讲什么洛阳士族那套规矩,靠着手里的兵权,他直接控制了朝廷,废掉了少帝刘辩,立了更听话的刘协做皇帝。

在董卓眼里,洛阳士族那些人不过是纸老虎,他一边屠杀吕布的老丈人丁原,一边大封天下士族为地方长官,给他们光环和名分,表面上是“共扶汉室”,实际上是分割地方,让这些人自己窝里斗。

士族们当然不买账。

董卓这人虽然有兵,但出身粗鄙,没根没底,靠的全是西凉军的刀剑。

士族们联合起来,在袁绍、袁术等人的带领下,号称“反董卓联盟”成立了。

这时候,地方军阀的势力已经成型,十二路诸侯一口气招募了数十万兵马,声势浩荡地围住了洛阳。

但说是讨伐董卓,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北边的袁绍最有名望,他手下的兵马也最多,但一直不肯动手。

他压根没把董卓当回事,反倒盯上了自己后方的冀州牧韩馥,想找机会把韩馥的地盘变成自己的根据地。

酸枣一带的联军更是荒唐,这些诸侯扎了营后天天饮酒作乐,连个像样的进攻计划都没有。

南边的孙坚倒是打得很猛,但他打的不是董卓,而是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

孙坚一路北上,干掉了这两人,把自己的地盘扩得肥得流油。

真正想打董卓的只有曹操。

可惜这会儿的曹操势单力薄,根本没人听他的。

他咬牙带着一小股部队孤军奋战,结果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得大败,只能靠族弟曹洪救了命。

曹操的惨败,反而让那些只顾喝酒的诸侯们找到借口,继续按兵不动。

三个月后,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带着天子和百姓一路西迁长安。

等联军反应过来,董卓已经退得干干净净了。

这场闹剧的结局,不是董卓被杀,也不是汉室中兴,而是反董联盟各自分裂,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地方割据。

袁绍杀了韩馥,拿下了冀州;袁术和刘表为了争夺荆州打得不可开交;曹操回乡苦心经营,准备东山再起。

那些口口声声“匡扶汉室”的人,实际上个个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

董卓只是一个引子,真正让东汉王朝覆灭的,是这些人自己。

有人说,东汉末年的乱局就像一场赌局,每个人都在出老千,最后却没人赢得了全盘。

董卓、袁绍、曹操、孙坚,这些人虽然站在了历史的前台,但真正操控他们命运的,是早已千疮百孔的东汉制度。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