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生惯养惹的祸?2005年清华教授女儿被掐死,生前哀求:我错了

来科点谱 2024-11-21 14:16:22

“我再也不敢了!求求你放过我!”

2005年,北京公交车上发生了一场手脚冲突,一个售票员将一个年仅13岁的小女孩压在地上,双手更是掐住她的脖子,嘴里恶狠狠的说到:“你刚才不是挺牛吗?接着说啊!”

可是,女孩再也说不出来了,因为此时的她已经面色青紫且无力进行反抗。

她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事情的最后又该怎样收尾?

13岁女孩公交车上殒命

2005年10月,一个普通的秋日,13岁的晏继勤和父母准备去西单图书大厦。

本来只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家庭出行,却意外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他们选择搭乘公交车,一种当时普通百姓最常见的交通方式。

起初,一切都和无数次乘车的经历一样:排队、上车、买票。

但这次,因为票价问题,一个细微的分歧,竟意外点燃了争吵的火焰。

事情是这样的:父亲晏思贤退休后享受免费乘车,母亲为自己和女儿准备了两元车票钱。

但是,这趟车实际需要每人两元,于是售票员要求补票。

晏继勤的母亲坚称自己是从新街口这一站上车,只需一元,售票员却不买账,态度逐渐强硬。

争执声越吵越大,公交车里的气氛迅速剑拔弩张。

一开始,这不过是车厢内常见的小矛盾,但很快升级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晏继勤插话为母亲辩解,态度却显得有些咄咄逼人,这时,另一名刚下班的售票员朱玉琴加入“战场”。

几句争吵后,双方情绪都失去了控制。

接下来的场景让所有乘客目瞪口呆:朱玉琴突然抓住晏继勤的脖子,用力掐住,甚至挥拳击打她的头部。

13岁的女孩,哪有那么大的力气去反抗一个成年妇女,她只能惊恐地挣扎、哭喊,但朱玉琴没有松手。

最终,晏继勤在众目睽睽之下昏迷倒地。

当晏继勤被送往医院时,所有人都在期盼她能醒过来。

可是,16小时的抢救终究没能唤回这个花季少女的生命。

这样一场本可避免的冲突,竟以最残酷的方式结束,令人扼腕叹息。

最难过的莫过于失去孩子的晏思贤和妻子。

老来得女

晏继勤出生在1991年,是父母的“老来得女”,从小被视为掌上明珠。

父母的爱护几近溺爱,所有人都围着她转。

她从没经历过真正的挫折,也缺乏对规则的尊重和对他人的体谅。

她的父亲晏思贤,是清华大学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学术圈里人人敬仰的“学界大牛”。

但这一生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和妻子郑女士一直没能有个孩子。

两人结婚多年,夫妻恩爱,可是郑女士的肚子却总是“静悄悄”。

夫妻俩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检查结果倒是挺统一的——身体倍儿棒,毫无问题!

可健康归健康,小家伙就是迟迟不来报到,这让两口子愁得不行,但也没办法,只能暗下决心继续努力,寄希望于老天开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晏思贤60岁这年,一个喜讯降临——郑女士怀孕了!

当时这个消息可不止让晏家炸了锅,连晏教授的同事、学生都跟着激动了好一阵。

十月怀胎后,一位粉嫩可爱的女娃出生了,夫妻俩直接乐得不知天高地厚,给女儿取名“晏继勤”。

“继”是希望她继承家族的智慧,“勤”则是对她勤学上进的期许。

因为是老来得子,这小姑娘简直成了全家的心头肉,宠爱指数一路飙升。

晏教授平时严谨治学,但面对女儿,严肃劲儿全都不见了,瞬间化身“宠娃狂魔”。

郑女士更是对宝贝女儿百依百顺,生怕稍微有一点点不周到。

晏继勤一哭,天都能塌下来;一笑,全家都跟着开花。

不仅是家里宠,连邻居、亲戚也都跟着捧,毕竟人家晏教授身份摆在那里,谁敢不给面子?

再加上这孩子模样讨喜、嘴巴甜,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夸她的声音。这么一来,晏继勤就从小在“众星捧月”的环境里长大了。

大家都让着她、宠着她,渐渐地,小姑娘的性格也有了点“与众不同”——天不怕地不怕,谁也不放在眼里。

家里人倒也知道女儿有些娇惯,但看着她活泼开朗、古灵精怪,也没太放心上,觉得小孩子嘛,这样挺好。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才13岁的小姑娘,未来会因为几句无心的话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我错了。”这是晏继勤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对售票员低声说出的道歉。

这句话,简单而又沉重,仿佛包含了无尽的悔恨,也掺杂着对未知的恐惧。

但是,这声道歉来得太晚了,年轻的生命终究没能挽回,悲剧就这样彻底上演。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她能控制住冲动,用更平和的语气与人沟通,如果她懂得在冲突中及时止步,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

晏继勤的悲剧,表面上是因为售票员的暴力行为,但深层次原因却也与她自身性格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晏继勤是个“典型的宠爱下长大的孩子”。父母把她视若珍宝,事事以她为中心。

这样的环境让她很少遭遇挫折,自然也缺乏应对复杂社会情境的能力。

父母的过度保护,像是一座温室,为她隔绝了外界的风雨,却让她错过了学习基本社交和情绪管理的机会。

久而久之,这份娇惯成了枷锁,让她难以面对社会的现实和规则。

无法挽回的悲剧

2007年12月,经过了漫长的法律程序,终于到了案件的善后阶段。

海淀区法院的法官拿着一张75万元人民币的支票,递到了

失去女儿的晏思贤和妻子,最终得到了一张75万元人民币的支票,他们看着手中的支票,哭的泣不成声。

他们宁愿女儿好生生的站在他们的面前,嘴里甜甜的喊着爸爸妈妈,而不是一张冷冰冰的支票。

当被问到如何分配这笔赔偿金时,晏思贤苦笑了一下,眼中带着些许无奈和深沉,轻声说:“其实我们还没有完全想好。”

他接着说,也许这笔钱最终会成为他们养老的费用,毕竟经历了这么一场沉痛的悲剧,他们的未来似乎充满了未知。

晏思贤的妻子郑女士听到这个消息时,身体状况依然很差。

女儿的离世对她的打击极大,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让她始终无法恢复过来。

在案件进入善后阶段时,她的身体状况依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甚至一度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这个家庭已经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他们无法用任何金钱弥补失去女儿的空缺,只能把这笔赔偿金当作未来的生活保障。

即使赔偿金额再高,这笔钱始终无法替代他们失去的亲情。

晏思贤和妻子在外界看来或许拥有了某种程度的“补偿”,但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早已无法用金钱衡量。

对于这笔资金,他们没有得到太多的安慰,而更多的是感到一种空虚——那是一种无法填补的空缺,只能通过时间慢慢愈合。

群体视角:沟通失灵与情绪失控

这场悲剧的另一位主角,是那位情绪失控的售票员。

她的名字早已被人们遗忘,但她当时的行为,却是悲剧的直接推手之一。

当时,这名售票员的工作或许并不好干,拥挤的车厢里,她每天要面对不同性格的乘客:有人急躁,有人蛮横,还有人甩来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

可以想象,在这种压力锅般的工作环境下,她的脾气可能早已被磨得边角分明。

事件发生那天,她不过是例行公事,要求晏继勤母女补票。

但谁也没料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竟然成了点燃冲突的火星。

晏继勤母女态度强硬,言语中带着些许不耐烦,彻底激怒了售票员,她从最初的冷静劝解,逐渐情绪失控,直到演变成那无法挽回的悲剧。

除了售票员和晏继勤母女,车上的其他乘客也并非局外人,在争执逐步升级时,车厢里的沉默却格外刺耳。

他们有人可能只是匆匆上班路上的旁观者,有人可能心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人或许真的无计可施,但正是这份冷漠,成为了悲剧发生的“助推器”。

如果那时有一个人站出来,劝劝售票员或者安抚晏继勤母女,是不是就能把这场冲突化解在“有惊无险”的阶段?

可惜,没有“如果”。

这场悲剧最终提醒我们,工作再忙、路再赶,看到冲突升级时,别忘了伸出一只手,或许那就是改变结局的力量。

参考信源

清华教授女儿被售票员掐死 获赔75万元 央视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