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本想着拉拢越南,孤立中国,可越南偏偏不吃这一套,总理范明政前两天刚表态,话说得明白:跟美国谈关税可以,但绝不能损害其他市场。
这话一出,特朗普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越南这步棋,算是给中美关税博弈画了个阶段性的句号,那到底是什么让越南这么硬气,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贸易角力?
4月22日,越南总理范明政公开表态,愿意跟美国谈关税,但有个前提,不能损害其他市场的利益,这话说得直白,摆明了越南不想因为美国的高压政策,牺牲跟中国的贸易关系。越南的决定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毕竟在这个节骨眼上,越南的选择不仅关乎自己,还可能影响整个东南亚的贸易格局。
要明白越南为啥这么选,先得看看它的贸易账本。2024年,越南对美国的出口规模接近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6%,美国稳坐越南第一大出口市场的位置,这意味着,美国市场对越南经济至关重要,任何关税壁垒都可能让越南的出口企业叫苦不迭,所以当特朗普挥起关税大棒时,越南高层第一时间就跟美国联系,提出“对等零关税”的想法,摆出一副愿意谈判的姿态。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越南的进口账本里,中国才是最大的玩家,2024年,中国对越南的出口规模高达1600亿美元,远超越南对美国的出口额,换句话说,中国不仅是越南的邻居,更是它供应链和市场的核心支柱。越南的电子产品、纺织品,很多都靠从中国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果跟中国闹僵,越南的工厂可能得停转,出口链条也会断裂,这种代价,越南可承担不起。
更别提地缘上的考量,越南跟中国接壤,经济上深度绑定,历史上的合作也让两国关系盘根错节,反观美国,虽然市场大,但远隔重洋,政策还反复无常,特朗普今天给个“甜枣”,明天可能又翻脸加税。越南掂量再三,觉得跟美国谈可以,但不能为了短期的关税优惠,把长期的稳定贸易给搭进去。
就在越南表态前一天,4月21日,中方点名提醒某些国家,妥协换不来尊重,任何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的交易,都会招来对等反制。这话显然越南听进去了,48小时内就给出了回应,明确拒绝了美国的拉拢,这一步,越南走得谨慎又果断。
越南的表态,只是中美关税博弈的一个缩影,要弄清这场博弈的来龙去脉,得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说起,过去几年,特朗普把关税当成了重塑全球贸易的武器。他的逻辑很简单:通过高关税逼各国向美国市场靠拢,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经济的老大地位。
一开始,特朗普的策略是大手大脚,对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挥起了关税大棒,试图打破现有的多边贸易规则,2018年到2020年,美国对欧盟、日本、加拿大,甚至印度等国都加征了关税,声称要实现“对等贸易”。但这招对中国的效果却没那么明显,中国迅速反制,对美国商品加征同等规模的关税,同时通过外交手段稳住其他贸易伙伴,这让特朗普的关税战失去了突然性,也没达到预期的震慑效果。
更麻烦的是,美国自己的经济也扛不住这种打法。高关税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成本大增,通货膨胀的压力接踵而至,2020年之后,特朗普的团队意识到,全球撒网的策略成本太高,效果却不理想。于是,他们换了打法,从“打全世界”转向了“精准围堵”。
新策略的核心是拉拢中国的贸易伙伴,孤立中国,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部分国家暂停90天的“对等关税”,但唯独对中国保持高税率。美国的算盘打得响:只要其他国家配合围堵中国,美国就愿意在关税上松口,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做法,目标直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越南就是美国眼中的关键棋子,原因不难理解:越南既是美国的重要出口国,又是中国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如果能说服越南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改用美国或其他国家的供应链,中国的贸易网络就会受到冲击,为此,美国频频向越南示好,甚至暗示只要越南配合,就能在关税谈判中拿到优惠条件。
但中国的反应也不慢,除了4月21日的公开警告,中方还通过多边场合巩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比如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实施,降低区域内的贸易壁垒。这些动作让越南意识到,跟中国保持合作,不仅能稳住供应链,还能搭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车,相比之下,美国的“甜枣”看着诱人,实际却不靠谱。
越南的表态,像一块石头丢进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和欧盟国家,开始重新审视美国的关税政策。过去几年,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让不少国家选择了低头,比如日本和韩国都跟美国签了新的贸易协定,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更新了北美自贸协定,但越南的决定表明,面对美国的压力,未必只有妥协一条路。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越南的做法尤其有借鉴意义,像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同样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也同样被美国视为拉拢对象,越南的选择提醒他们,牺牲对华贸易换取美国的短期优惠,可能得不偿失,毕竟中国的市场规模和供应链优势,不是美国能轻易替代的。
欧盟的反应也值得关注,2024年,欧盟对美国的出口规模接近5000亿美元,但美国的高关税让欧洲企业苦不堪言,越南表态后,欧盟内部开始讨论是否需要调整对美策略,比如通过集体谈判来抵消美国的压力,而不是各自为战,这种连锁反应,让美国的关税政策显得越发被动。
更深一层看,越南的决定暴露了特朗普政策的核心问题:它低估了全球化的韧性。特朗普以为,只要挥舞关税大棒,就能让各国乖乖听话,重塑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秩序。但现实是,全球化已经把各国的经济绑在一起,任何单边行动都可能引发反噬,中国的反制、越南的拒绝,都是这种反噬的具体体现。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听着响亮,实际却像在逆流而行,贸易数据显示,全球贸易额依然在增长,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让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更紧密。反观美国,关税战不仅没让制造业回流,反而让自己的供应链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这种局面下,美国想靠拉拢几个国家来围堵中国,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