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毛主席总是沉稳大气、从容不迫的,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然而,在 1965 年的一天,毛主席却罕见地大发雷霆。
当时,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正按照惯例,向毛主席汇报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情况。
起初,汇报过程还算顺利,但当钱信忠提到全国医务人员分布和医疗经费使用占比时,毛主席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
在钱信忠的汇报中,他提到当时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约有 150 万人 ,可其中 90% 以上都集中在城市,只有不到 10% 分布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
不仅如此,这些为数不多的农村医护人员,医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被城市大医院淘汰下来的,医术并不高明。
再看医疗经费的分配,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1964 年,国家划拨给卫生部的经费预算中,城市的各大医院至少占据了其中的 3/4,而全国 5 万多个人民公社,仅仅得到了不到 1/4 的份额 。
当时中国城镇化刚刚起步,城市人口仅有 1 亿多,而农村人口却多达近 6 亿 ,也就是说,仅 1 亿出头的城镇人口所使用的医疗经费,竟是近 6 亿农村人口医疗经费的三倍以上 。
这种巨大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农民们患病后,常常面临着 “看病难、看病贵” 的困境。
很多人因为没钱看病,只能硬扛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无药可医 。
有的农民为了治病,不得不倾家荡产,甚至借下高额债务 ,在一些偏远山区,村民们生病后,要么相信民间偏方,要么求助于封建迷信,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
毛主席熟读历史,也深知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农村和农民都是被统治者忽视的一个群体,以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极其落后,疫病横行,人均预期寿命仅有 35 岁 。
建国后,为了解决农村的医疗问题,毛主席高度重视,他提出将 “面向工农兵” 列为卫生工作的首要方针,旨在优先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医疗问题。
1950 年 8 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 的卫生工作方针 ,1952 年又增加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系列方针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国家还采取了诸多措施。
一方面,大力发展中医,毛主席十分了解农民的情况,他说:“中医所需的器械简单、行动方便,中药价格适中,农民能负担得起。”
1958 年,毛主席又发出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
之后,国家还积极组织中医学习西医临床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让西医了解中国人民的疾病概况,促进中西医合作交流。
另一方面,国家多次组织城市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
1965 年 1 月,毛主席和中央批转了卫生部有关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基层的报告,众多医疗专家如黄家驷、周华康、林巧稚等都积极响应,亲临农村巡诊 。
然而,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医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很多中医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医院工作,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
再者,医疗队下乡也存在诸多弊端,他们规模有限,每次只能覆盖少量乡镇;
携带的医疗器械有限,人员配置也难以满足各种医疗需求;
加上长期下乡打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安排,农村还要负责医疗队的食宿,导致许多地方难以长期坚持,甚至出现了形式主义。
所以,尽管毛主席在建国初就提出了改善农村医疗的目标,十余年过去了,农民看病依旧困难重重。
听到这些令人痛心的数据,毛主席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他罕见地怒声斥责道:“卫生部只为全国人口的 15% 工作,而且这 15% 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主席震怒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他说的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一般,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他的愤怒,不仅仅是对卫生部工作的不满,更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
在毛主席心中,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 。
然而,现实却让他无比痛心,农民们在病痛中挣扎,却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治,这让他怎能不着急、愤怒?
“这么多年了,农民的医疗问题为什么一直解决不了?我们的工作到底是怎么做的?!”
毛主席的质问犹如一把号角,正式吹响了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号角。
1965 年 6 月 26 日,毛主席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再次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这便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六二六指示” 犹如一盏明灯,为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明确要求卫生部将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致力于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
指示中还提出,医学教育要改革,不必要求过高的学历,高小毕业生经过三年学习就足够了,重点是在实践中提高医疗水平 。
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即使医术不是特别精湛,也比那些江湖骗子和巫医强得多,而且农村农民也能够负担得起 。
在 “六二六指示” 的指引下,卫生部迅速行动起来,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比如,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开展巡回医疗,为农民送医送药,同时,大力培养农村不脱产的卫生员,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 “赤脚医生”。
这些赤脚医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经过短期培训后,便投身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 。
他们熟悉当地情况,能够及时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
为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各地纷纷建立起农村卫生院和卫生室 。
这些卫生院和卫生室成为了农民家门口的医疗保障,让农民们能够就近看病,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
在药品供应方面,国家通过建立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了覆盖农村的药品供应网络,确保农村地区也有足够的药品供应,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 。
在 “六二六指示” 的指引下,赤脚医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涌现,他们大多是当地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经过短期的培训后,便肩负起了为村民们治病救人的重任 。
这些赤脚医生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有的是参加县、公社举办的卫生培训班,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如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预防保健知识、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 ,培训时间通常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不等,但内容却十分实用,注重实践操作 ,有的则是跟随有经验的老医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际案例积累经验 。
赤脚医生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却毫无怨言。
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只有简单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和一些常用药品 ,他们的工作场所也很简陋,往往是在自己家中或者村里的简易卫生室 。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成为了乡村医疗的中坚力量。
他们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为村民们送医送药,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只要村民有需要,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
他们不仅能治疗村民的身体疾病,还关心村民的心理健康,许多赤脚医生的感人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们为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众多赤脚医生中,王桂珍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65 年,王桂珍经大队党支部推荐,参加了为期 4 个月的农村卫生员培训 ,尽管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她勤奋刻苦,是班里学得最好的 。
培训结束后,她正式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王桂珍以白求恩为榜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她一个人要管大队里将近 2000 位村民,经常走家串户,为大家解决头疼脑热的问题 。
为了减轻村民的医药费负担,她还在村边一块地上种了 100 多种中草药,并专门建了土药房,让大家用最少的钱看病 。
1968 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从 “赤脚医生” 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了王桂珍等农村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
毛主席看到此文稿,高度肯定了赤脚医生,并批示“赤脚医生好”,从此 “赤脚医生” 的名称响彻全中国 ,王桂珍也因此成为“全国赤脚医生模范”,受到毛主席的多次接见 。
1974 年,王桂珍还作为中国 “赤脚医生” 代表参加了在日内瓦举办的第 27 届世界卫生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赤脚医生的风采 。
除了王桂珍,还有许多赤脚医生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农村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高尚品质,成为了农民心中的健康守护神 。
在培养赤脚医生的同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集体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个人缴费、集体公益金补助和政府财政补贴 。
农民只需缴纳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门诊治疗、住院治疗、预防保健等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作方式灵活多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实施方案 ,在一些地区,合作医疗基金由公社或大队统一管理,农民看病时只需支付少量的挂号费和药费,其余费用由合作医疗基金支付 。
在另一些地区,合作医疗基金则由农民个人和集体共同管理,农民看病时需要先支付全部费用,然后再凭发票到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报销 。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
据统计,到 1976 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了 90% 以上 ,几乎所有的农村地区都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 。
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不仅让农民们能够及时得到治疗,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 ,也让农民的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35 岁提高到了 65 岁左右 。
面对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1974 年 5 月,在第 27 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 “中国模式” ,正式向全世界推广 。
许多发展中国家效仿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比如,印度就效仿我国,推出了“全民农村健康计划”,泰国也推出了医疗福利计划和健康保险卡计划。
毛主席的 “六二六指示”,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的面貌,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基本的医疗服务,也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 “六二六指示” 的指引下,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的两大支柱,为保障农民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 。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医疗设备日益先进,医疗保障体系也更加完善 。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毛主席的 “六二六指示” 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缩小城乡医疗差距,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公平的医疗服务 !
参考文献:1、姚帅、周林熙、陈青青等,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丨 1965・赤脚医生:在田垄上 “济世” 的温暖回忆https://m.voc.com.cn/xhn/news/201909/14437643.html
2、1965 年 6 月 26 日 毛泽东 “六・二六” 指示 -- 资料中心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5/66004/446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