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到底是什么能让一个平凡人登上人生的顶峰?又是什么促使一位画家勇敢地创作出闻所未闻的作品?在人生的拼搏之路上,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声响在呼喊着,究竟是什么在激励我们果敢地追逐梦想,持续地超越自己?
【穷困造就一代画师,他是如何一步步登上三朝待诏之位的?】
在如今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好多人可能都难以想到,有一位极具才华的画家,竟是从最为狭小贫苦的环境里走出来的。南宋的大画家李嵩,便是这样一个从泥土中破土而出的人。
李嵩打小就生长在一个穷苦至极的家庭里,家里穷得叮当响,为了能有口饭吃,他只得无奈放弃学业,跑去当了木工学徒。可命运就是爱捉弄人,李嵩这人啊,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对绘画抱有极大的热忱,而且还颇具天赋。就算身处异常艰难的境况之中,他也始终没忘用捡来的树枝在地上勾勾画画,通过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对艺术的那份喜爱之情。
或许,恰是艰苦的环境锤炼出了李嵩顽强不屈的毅力。每天夜里,木工活做完后,李嵩就会点燃那盏昏黄的油灯,拿树枝当作笔,在粗糙的纸张上勾勒出他心中向往的画作。有时候,为了节省些墨,他干脆直接在墙上进行创作。李嵩那不大的房间墙壁上遍布着他的涂画,有对静物的描绘,也有他凭想象创作出来的山水人物。这些墙上的“作品”虽说简易,却彰显出这位画家非凡的天资。
不过呢,啥都没法拦住李嵩对绘画的那份喜爱,他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总有一天能变成一个实打实的画家。李嵩的这股子执拗劲儿和他的梦想,让他就算身处极其艰苦又贫穷的境况下,也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成天忙着做木工活的时候,会在心里头幻想面前有一张白纸,接着尽情施展自己的创造力,画出他心里头理想的画作;他累得不行的时候,也会给自己打气,说这暂时的苦头总会熬过去的,前边还有好长的创作之路等着他呢。
在李嵩 18 岁的这一年,他的人生迎来了重大的转折。那会儿,宫廷绘画院里有个大名鼎鼎的画家李从训。这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绘画上的水平那是相当高,在诗文、音律等领域也都很有成就。有一回,李从训偶然瞧见在地上写写画画的李嵩,一下子就看出了他那与众不同的天赋。李从训向来重视人才,也乐意去发掘后辈。于是,他打定主意,要投入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把这个穷苦的木工小子培养成一位实打实的大画家。
就这样,李从训果断地把李嵩收作义子,还拿出极大的耐性,将绘画的窍门和技法传授给他。李嵩对李从训的赏识与恩情那是万分感激。他整日跟在李从训身边学画画,还用心地钻研诗词,好让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李从训留意到,李嵩不光天赋过人,还特别有耐心和毅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笔锋、墨韵,他都得反复琢磨、练习好几十回,一直到彻底搞明白为止。
在李从训的用心教导之下,李嵩的绘画本事进步飞快。他一边努力探究绘画的技法,一边用心去领会画家该具备的文化素养。曾经那个手上满是老茧的贫困木匠,现今已然转变成了一个对绘画、诗词都很精通的文人画家。李从训高兴地看到,自己这个喜爱的徒弟不光把自己的绘画风格给传承了下来,并且在笔法方面还做出了独特的创造。李嵩画的山水很有气势,笔力沉稳;画的人物活灵活现,个性十足。这表明李嵩往后肯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靠着出色的绘画本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李嵩迅速脱颖而出,在绘画领域有了些名气。他的作品被送进宫廷后,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这三位皇帝都对他夸赞不停,接连召他进宫画画,所以他得了个“三朝老画师”的称号。李从训对自己弟子取得的成绩,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难免有些骄傲——一个原本是木匠的年轻人,在他的教导下竟然变成了受三朝皇帝看重的大画家,这不但体现了李嵩的非凡天赋,也表明了他李从训的教导有方。
曾几何时,李嵩不过是个怀揣绘画梦想的贫寒少年,而当下,他已然踏入画界的巅峰之地,化作一代宗师。这么多年,他一直对艺术怀揣着极高的敬重与执拗。大概正因这般,李嵩方可在幼年贫苦的日子里熠熠生辉,进而铸就他此生的璀璨。他那极为波折的拼搏历程,也鼓舞着往后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南宋奇画,一对“母子”与骷髅亲密无间,画中蕴含何种寓意?】
李嵩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极具个人风格的画作那是相当多。然而在他的这些作品里边,有一幅叫做《骷髅幻戏图》的充满奇幻色彩的画作,直到现在,后人都难以琢磨清楚这幅画里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这幅画里,有个大大的骷髅坐在地上,头上戴着纱帽,身上穿着沙袍,它的右手正操控着一个提线木偶小骷髅。这小骷髅嘴巴张着,好像在朝着对面的一个小男孩打招呼招手呢。小男孩想要去抓住小骷髅,却被一位少妇给拦住了。在更后面的地方,还有一名少妇正抱着婴儿在喂奶,这三个人的画面看上去特别和谐,充满了温馨的感觉。
这幅画的场景着实怪异——一个骷髅居然跟两个少妇、一个婴儿共处一处,而少妇和婴儿看上去对骷髅毫无畏惧之感,倒像是一家人似的和谐亲密。如此超现实的画面,即便到了今时今日,依旧让人觉得难以理解。那么,李嵩创作这幅画,其深层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据学者研究,这幅画乃是李嵩受其义父李从训的影响所创作,意在传达佛家“轮回”与道家“生死”的哲学理念。在画中,母子二人象征着“生”,骷髅则代表“死”,这二者相互融合,意味着生死不断循环,阴阳相互转化。而且,这骷髅如同人一般活动,表明生者最终会化为白骨,死者也曾是活生生的人,生死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
有人觉得,李嵩意在告诫人们不必过度害怕死亡。骷髅代表着人最终尘归尘、土归土,此乃自然规律,没啥可大惊小怪的。少妇和孩童不害怕骷髅,恰恰表明人应当从容地面对死亡。也许这也反映出了李嵩自身对待死亡的态度。
具体来讲,画里的母子二人充满生机、活力四射,恰恰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永不停息。而那骷髅手拿木偶,掌控着生死,意味着死亡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环节,是大自然的构成部分,没必要过度惧怕。母子能够坦然地面对骷髅,进一步表明了在面对死亡时应持有的淡定姿态。
然而,这只是后人的一种理解罢了,李嵩创作的真实意图如今已难以知晓。但能够肯定的是,《骷髅幻戏图》绝非李嵩心血来潮的随性之笔,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想要传达某种哲理的精心之作。虽然确切的含义无从考证,不过李嵩在诸多细节上的精巧设计,像骷髅的神情举止,母子的细微神态,都表明了这位画家想要抒发某种深层次思想的意图。
也正因这般,这幅乍看有些怪诞的画作,在李嵩的作品里成了最让后人难以忘怀的存在。它那别具一格的画面,能够强烈地震撼每一个赏画之人的内心,使得他们在惊讶过后,去深入琢磨画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许李嵩正是想要凭借这幅充满超现实色彩的画作,引发观者的思索,让人们对这个世界、对生死产生全新的理解。
【大胆创作还需有深厚造诣,他为何画出令人匪夷所思的“鬼画”?】
在咱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专门把“鬼”当作题材的画作那是相当少见。当时的主流想法深受儒释道的作用,对“鬼”这个题材大多抱着排斥甚至是害怕的态度。就算有画“鬼”的作品,很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把“鬼”给美化一番,不会直接就把它那怪诞的模样给画出来。
而李嵩的《骷髅幻戏图》竟大胆地把骷髅的形象展现了出来,不但没做任何美化处理,还特意突出了它荒诞离奇的地方。那么,李嵩为啥会有这样的创作呢?
首先,李嵩在绘画方面造诣颇高,对人物画的画法了如指掌,在道释画方面也经验丰富,这使得他具备了大胆创作怪诞画面的能力。其次,李嵩这人性格挺豁达的,不墨守成规,很擅长搞创新。他不会被主流的观念框住,一心追求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另外,李嵩没准儿正想要呈现出自己独有的视角呢。他和那时一味盲目排斥“鬼”的主流观念大不相同,凭借大胆的创作来抒发属于他自己的哲学思考,让看的人有了全新的认知感受。身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画家,李嵩不想被传统束缚住,而是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全然不同的画面观感。
最后啊,这幅画没准儿只是李嵩在画风上做试验弄出来的。他可是大师级的画家,时不时地就会去试试新的题材、新的技法,好让自己的创作领域能更宽广些。那《骷髅幻戏图》说不定就是他在“鬼”这个题材上搞的一次创新尝试的成果呢。李嵩把自己长期画佛画的本事用在了画骷髅上,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那些限制,显示出了特别不一般的创造力。
【结语】
甭管李嵩创作的动机是啥,《骷髅幻戏图》的出现都表明了他绘画水平的高超以及胸怀的宽广。就因为有这样大胆的尝试,李嵩才塑造出了别人无法效仿的个人风格,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画作。即便到了今天,咱们还是没法把这幅“鬼画”的隐晦意思完全搞清楚,不过李嵩那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已经通过这张画完整地传达给了后人。
这幅远超其所处时代的画作,充分展现出李嵩别具一格的艺术眼光,也体现出他“勇于先行”的气度。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了李嵩这样敢于大胆创新的绘画先行者,中国绘画才能够逐步迈向繁荣和开放之境。每当我们品味《骷髅幻戏图》时,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对这位南宋的大师表示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