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轶事两则|张玺泽

信息参阅吧 2024-10-13 08:37:53

(一)排演“样板戏”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1969年,南沙河公社王开村三个大队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春节前夕)先后排练起样板戏,掀起了一阵轰轰烈烈演唱样板戏的热潮。

王开一大队排演的是八大样板戏之一的京剧《沙家浜》,此剧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伤病员,在以阿庆嫂为代表的沙家浜地下党和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老百姓的掩护帮助下,克服严峻困难,坚持隐蔽在芦苇荡,最后安全转移,作为新四军支队的尖刀排兼程前往,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斗争故事。

此剧的导演是左彦祥老师,同时他也担任了主演郭建光的角色;饰演阿庆嫂的是女青年徐祥兰,饰演沙奶奶是张贻佑(男扮女装);胡司令由张贻才扮演,刁德一由张贻标扮演。此剧演得可谓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异彩纷呈;初次演出便受到观众的称赞。

王开二大队排演的是豫剧《红灯记》,故事讲述的是铁路工人身份的地下党员李玉和与母亲李奶奶、女儿李铁梅一家三代为八路军游击队转送密电码,与日寇展开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事迹。

在李玉和被叛徒出卖被捕后,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将自己与儿子李玉和的身世告诉孙女李铁梅,铁梅始知祖孙三代并无血缘关系,而是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血雨腥风中组合成的一个革命家庭。当李奶奶和李玉和被日本宪兵队杀害后,铁梅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前仆后继,高举红灯,终于将密电码交给北山游击队,胜利完成了任务。

这部剧的导演是国家一级编剧张晶(职称是后来的事);扮演铁梅的是农村女青年张桂真,李玉和的扮演者是音乐教师张贻玥,扮演李奶奶是女青年张爱云;反面人物鸠山由张清泽饰演,侯宪补由朱绍德饰演。此剧演出后也好评如潮。

王开三大队排演的是大型革命历史剧《农奴戟》,这是一部新编的大型豫剧。导演是张俊泽,主演洪长林的扮演者是张贻龙(小),第二年演出是张贻岭;洪英的扮演者是女青年姜西美,洪大娘的扮演者是张淑英;地下党张铁匠的扮演者是张同泽,第二年是张厚文。此剧曾连续演出了两年。

三个大队在春节前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终于都排练成功;首先在本村内彩排演出了一场,立刻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春节过后,三个大队从农历初五开始巡回演出,曾先后在县委礼堂、驻滕部队、厂矿企业单位,如机床厂、农机厂等演出;后来就到周边的村庄,如南北池、颜楼、杨园、龙庄、上营等村庄串演,一直出了正月,才算结束。

剧团每到一处,都受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出后都获得大家的雷鸣般的掌声和啧啧称赞。大家一致认为,还是王开大庄村有人才,三个大队三出大戏,都演得惟妙惟肖、异彩纷呈,而且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尤其是三大队演出的大型革命历史剧《农奴戟》取材新颖,主题鲜明突出。故事主要反映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某农村——洪林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翻身获解放的动人事迹;突出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一主题。

该剧除了几个正面人物,如洪常林的刚强耿直、洪英的爱憎分明、洪大娘的纯朴厚道、张铁匠的智勇双全,演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之外;剧中几个反面人物如刘阎王(张贻水饰)的凶残狠毒、邓二(张瑞泽饰)阴险狡诈、陶大保(张贻强饰)的狗仗人势,演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每逢回忆起当年三个大队排演样板戏的往事,我们依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

(二)郭河印象

王开村南边有一条从东往西流的小河,叫郭河,也写作“漷河”,古称“漷水”。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漷水出东海(今平邑县)合乡县,经鲁国邹山(今邹城峄山)东南而西南流;又经滕县故城南,又西经薛城北、微山县欢城北至古沛县境,入于泗。

现在的郭河发源于山亭区水泉乡李家峪一带山区,流经艾湖、桑村,至小宫山向东入滕县境,在王开村东南分流,北支绕后辛章向西;南支在后仓沟村向西,经南街村,两支水流于北满庄村北汇入城河(荆河)。

郭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大改道,其中第三次改道是在清朝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的“郭河夺荆”,即汛期郭河占据了荆河的水道,郭河的上游成为城河(荆河)上游,致使当时滕县城以下许多村镇洪水泛滥、漫溢成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城河、郭河多次治理,如筑坝、疏导、开挖新河引流等,郭河从北满庄村并入城河,形成了现在的郭河水系。郭河在王开村东南分流的北支绕后辛章向西流的那段郭河,就是我们王开村南的小河。幼年时期,小河就是我们儿童的乐园;河里常年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游鱼砂石,直视无碍。河两岸桥边常有妇女们在那里洗衣服。

尤其是在夏季,小河是孩子们洗澡、嘻戏、玩耍的好地方。大家在河水中相互追逐、打水仗,快活极了。春秋季可以在河里摸鱼捉虾抓螃蟹,回到家让大人烹个虾、炸个蟹、烧个鲜鱼汤,在那个经济极端困难的时代,可以解解馋、打个牙祭,改善一下生活,真是美极了。

每逢到了汛期,郭河上游发了洪水,河水暴涨,滚滚洪流席卷而来,水与岸平,波涛汹涌、上下翻滚,特别吓人。从上游冲下来的西瓜、柴草、家具、木料等杂物顺水漂流。此时,村里男女老少好多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到郭河的北岸观看洪水咆哮翻滚的壮观景象,不次于现在每年观钱塘潮的场面;有些胆大而又会游泳的青年,还毅然决然地跳到河里去捞西瓜、捞木料等。岸上的人看着他们在洪水中出没,都为他们捏着一把汗。

当河里的大水稍微回落之后,村里许多擅长撒鱼的人们,此时带着鱼网、背着鱼篓纷纷下到没到腰部的水里去撒网捕鱼,有时半天就能捕获几十斤鱼。据说这些鱼都是上游鱼塘里的鱼随着山洪倾泻下来的。

记得盛夏时节,酷热难耐,傍晚喝汤(晚饭)以后,男女老少往往都到村南的打麦场里去凉快,大家在一起拉呱聊天。有的青年人带着苫子、席子、被单子,整夜都在南场里睡,直到第二天黎明才回家准备吃早饭。

最有趣的是妇女们,因为晚上实在热得厉害,有些中青年妇女便悄悄凑到一起,互相嘀咕,达成一致后,便三五成群相约到南河去洗澡,尽情享受一下天然浴场的惬意。某些不谙世事的顽童们觉得她们的行动很神秘、很好奇,往往还跟踪尾随她们呢。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气候的变化,郭河里的水变得越来越少,每年汛期河水暴涨的壮观景象一去不复返了。有时即使河里有水,水质也被严重地污染了,昔日常年清澈的潺潺流水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有的季节甚至干涸了。

然而,童年在郭河里欢乐嘻戏、汛期观潮的壮观情景以及那些童年趣事,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张玺泽,1950年生,滕州市王开村人。1968年参加教育工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毕业,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滕州市第二中学原副校长;中共党员,山东省优秀教师,苏鲁豫皖中学语文研讨会优秀会员。曾任滕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参编《高中语文阅读》《高考语文训练与指导》《中学语文写作训练教程》;参与了续修《滕州市教育志》《善南街道志》等。

0 阅读:1

信息参阅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