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为了弥补空军的技术短板,斥巨资从俄罗斯引进了100架苏-30战斗机。
作为中国首批多用途远程重型战斗机,这些战机曾被寄予厚望,也确实在很长时间内肩负起了守护中国海空领域的重任。
不过随着国产战机的飞速发展,这些当年空军的“明星战机”却逐渐沦为边缘角色,如今苏-30的现状如何?它是否还有改造价值?还是已经彻底沦为“毫无价值的废品”?
历史选择
1990年代的中国空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个时候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大多以歼-6、歼-7和歼-8为代表,这些战机虽然在冷战早期表现尚可。
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技术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这些战机本质上是苏联米格-19和米格-21的升级版,受限于当时的航空工业技术。
其雷达探测距离短,载弹量低,航程也极为有限,缺乏真正的现代化作战能力。
而周边国家的空军力量却在快速提升,东南某岛装备了幻影2000和F-16战机,日本航空自卫队更是清一色的F-15战机,韩国也开始部署F-16。
美国航母舰载机如F-14和F-18更是威慑力十足,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国产歼-10尚在研发阶段,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服役,中国空军必须找到一种“速效药”来弥补空中力量的差距。
苏-30战机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作为苏-27的改进型号,苏-30不仅保留了强大的制空能力,还具备了对地、对海的打击能力。
这种“全能型”战斗机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具吸引力,更关键的是,苏-30的最大载弹量达到了8吨,远远超过了当时歼-7和歼-8的水平。
再加上作战半径高达1500公里,适合远程作战需求,考虑到南海、东海等方向的防卫任务,苏-30的长航程和多任务能力正是中国空军急需的。
选择苏-30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决定,也有着深刻的战略背景,当时的中国与俄罗斯刚刚经历了一段“蜜月期”,双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正不断深化。
引进苏-30,不仅能够迅速提升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同时也能通过大规模采购,进一步巩固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决定先后引进三批苏-30战机,总数达到100架,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的核心战斗力量。
那这些曾经的“明星战机”是否真的如当初所愿,在服役后完全发挥了它们的价值?它们在实际使用中是否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重型战机的荣耀
引进苏-30的那几年,这款战机无疑是中国空军的“明星”,相比以往的歼-6、歼-7这些轻型战机,苏-30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战机功能的传统认知。
它能像传统战斗机一样争夺制空权,还可以挂载大量对地、对海攻击武器,执行多种任务,特别是其载弹量和航程,堪称“空中炸弹卡车”。
苏-30的最大载弹量达8吨,这个数字在当时几乎接近轰-6早期型号的水平,而作战半径也高达1500公里,真正意义上让中国空军拥有了远程打击能力。
这种多用途的能力在当时的中国空军中几乎是革命性的,在引进苏-30之前,歼-6、歼-7这样的老旧机型性能有限,只能执行国土防空任务。
而苏-30不仅能够在空战中对抗周边国家的F-15、F-16,还能挂载KH-31P反舰导弹和KH-29激光制导导弹,用于精确打击敌方舰船和地面目标。
更重要的是,苏-30还配备了双座设计,后座飞行员负责操作对地攻击任务,使得它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更加得心应手。
可以说苏-30的加入,让中国空军从“防御型”正式迈向了“攻防兼备”的新时代。
光环的背后,苏-30也有着无法忽视的缺点,比如说核心航电和火控系统的落后性,虽然苏-30具备多任务能力,但它的电子设备依旧基于苏联70年代末的技术。
已经有点跟不上21世纪战场的需求,例如挂载的KH-29和KH-59系列导弹采用的是电视制导技术,这种武器虽然精准,但却只能在白天和晴朗天气下使用。
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表现大打折扣,苏-30的机载雷达虽然支持一定的对地和对海探测功能,但在分辨率、抗干扰能力以及探测距离上,都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战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30的性能劣势逐渐显现,尤其是在与国产歼-16战机的对比中更加明显,作为苏-30的“继任者”,歼-16同样是双座重型多用途战机。
但无论在载弹量、航程还是雷达性能上,歼-16都大幅超越了苏-30,例如,歼-16的载弹量高达12吨,比苏-30多出了足足一半。
而且配备了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300公里,能够精确追踪和打击多个目标,这种代差,使得苏-30逐渐失去了主力地位。
那这就有些军迷开始问到,如果说将这款战机进行升级怎么样,是否可以挽回苏-30在当下环境中的地位呢?
改造升级
其实能够问出来这个,肯定是因为有例子的,比如我国的歼-11B通过升级成为歼-11BG,让不少军迷充满期待:如果为苏-30换装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火控系统和现代化航电设备。
是不是也可以让它从四代机“升级”为四代半战机?而这种设想看似美好,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苏-30的机体设计和航电架构完全由俄罗斯制造,所有核心系统都是基于俄罗斯的技术逻辑,这与中国国产战机截然不同,换句话说,苏-30没有预留兼容国产设备的可能性。
如果要进行现代化升级,只能送回俄罗斯进行原厂改造,俄罗斯的技术能力显然跟不上中国的需求,所以与其花费大价钱运回去升级,我么那还不如用国产战机代替。
再说了苏-30的机体寿命已经接近极限,作为21世纪初服役的战机,苏-30的服役时间已经超过20年,战斗机的设计寿命一般为30年。
但这仅仅是理论寿命,实际使用中,寿命会因任务强度大幅缩短,尤其是中国引进的苏-30大多部署在东海和台海等热点区域。
这些战机常年与美日军机频繁“互动”,高强度的出动任务早已严重透支了机体寿命,即便通过延寿改造,将其使用寿命延长5到7年,也难以让苏-30重新承担主力任务。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改装的性价比,根据估算为苏-30换装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航电系统和火控设备,每架的改造费用可能高达1000万美元。
而这种升级仅仅是“提升基础性能”,并不能让苏-30达到歼-16或歼-10C的作战水平。
与其投入巨资改造这些即将退役的老战机,还不如将资源集中用于新型战机的研发和生产,特别是在歼-16等国产战机已经大规模服役的情况下,苏-30的改造显得尤为鸡肋。
苏-30的退役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呢自然不会否认它当年所做出来的贡献,但是面对有着更好的选择,我想安稳的退役或许是它最好的退路。
结语
苏-30战机曾是中国空军从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它在解决当时空军面临的技术短板同时,还为后续国产战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每一款战机都有它的辉煌与谢幕时刻,苏-30虽已老去,但它的故事提醒我们:中国空军从曾经的落后追赶到如今的自信与强大,是一代代战机和无数人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