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是不是真的怕死,还畏惧美军,拒绝出征援朝呢?

乾坤见史 2025-01-11 16:41:42

军迷圈子里有个话题,大家聊了几十年,还是跟刚提出来时一样热乎,总有人愿意琢磨。啥话题呢?就是假如让林彪或者粟裕来当志愿军司令员,那仗会打成啥样?

说起粟裕这事儿,其实没啥好争辩的,说它是个瞎扯的话题也不为过。粟裕确实当过东北边防军的头儿,但你得明白,边防军跟志愿军那是两码事。把7月10号当边防军司令的事儿,跟志愿军司令混为一谈,那就是在玩儿文字游戏。你喜欢哪个历史人物,那是你的自由,可别学成那些追星族。就说高麻子吧,粟裕没法上任后两个星期,也就是7月23号,他就接手了东北边防军。照这么说,那是不是毛主席也看中高麻子当志愿军司令了?这逻辑显然不对嘛。

粟裕面临的大难题是,他的威望不够高,资历也不深,以至于难以统领四野的部队。就连在三野内部,都有很多将领他指挥起来不那么顺手,更别提四野了。一个指挥员是否合格,不光是看能不能打仗,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统一指挥。统一指挥,这是军队打仗最基础的要求。粟裕要是去当志愿军司令员,这个统一指挥的问题,会是他最大的挑战。

说实话,不光是粟裕,就连彭德怀在指挥四野部队时也遇到过不顺手的情况。彭德怀那可是解放军里响当当的副总司令,连他都会碰到这种难题,粟裕那边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具体情况看后面)。

林彪的情况可就不同了,他和彭德怀一样,被大家叫做“军中的两大高手”。原本,林彪是担任志愿军司令员最合适的人选,所以这么多年来,大家对他的议论一直都很热烈。

把大家伙儿的争辩、争论、吵吵闹闹总结起来,其实就是说来说去就那么两回事儿。

一种说法是,林彪因为心里怵美军,也害怕丢掉性命,因此他选择不去。这个说法在官方圈子里挺流行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林彪身体不舒服,所以去不了。

聂荣臻大将军在他的回忆里提到:“原本啊,毛主席是打算派林彪去朝鲜,领导咱们的志愿军。但你猜怎么着?他死活不肯去,找了个生病的借口就搪塞过去了。说真的,以前咱俩一起工作那会儿,我还真没见过他这么怕死。”

大家都觉得,聂帅是在特别的情况下,对特定的人做出的评价,那是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话,因此不能当真。

聂荣臻说的那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呢?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过,这事儿能讲出好多个不同版本来,关键就在于你挑哪些历史资料来讲,资料选不同,讲出来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一、林彪是中央内定的志愿军司令员】

这事儿不用说太多。1950年10月4号那天,一架从北京飞来的专机降落到了西安机场,彭德怀就是坐着这趟飞机火急火燎地赶去北京开会。在上飞机之前,彭德怀压根不知道开会是要干啥,他还让秘书把三年的规划方案和图表都带着,打算到时候汇报一下呢。

到了北京,彭德怀这才晓得,会议主要是商量抗美援朝,要派兵去朝鲜。那会儿,因为彭德怀到得晚了些,对会议的事儿还不清楚,所以会上他也就没吭声。到了10月5号早上9点,邓小平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去找了彭老总。他们俩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然后就一块儿坐车去了毛主席住的地方。

昨天的会议,彭德怀一直保持沉默,这让毛主席不清楚彭老总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其实啊,早在10月2日那次小范围的碰头会上,毛主席、周总理、朱德他们几个就已经商量好了,打算让彭德怀来当这个出征的统帅。不过呢,这事儿还没来得及跟彭德怀说一声。毛主席心里有点儿不踏实,于是就先派邓小平去探探彭德怀的口风,等摸清楚情况了,他再亲自找彭德怀好好聊聊。

坐定之后,他俩直截了当就聊起了派兵去支援朝鲜的事儿。彭德怀明确表示,他全力站在毛主席这边,觉得出兵是必须的。毛主席一听,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立马就说:“等下午开会,你好好跟大家讲讲。还有啊,你觉得派谁当头儿比较合适?”

彭老总直接问道:“我得到的消息是,中央不是早就打算让林彪同志去了吗?”

毛主席讲:“林彪同志身体不舒服,去不了。”

说到国内出的那些讲抗美援朝战争的书,一到某个关键情节,写法都差不多。只要是对抗美援朝有点了解的读者,心里都清楚这事儿。

彭德怀在大西北那边都听说了这事儿,咱们就别再议论这个了。

【二、林彪对错讨论】

多年来,大家一直争论林彪在抗美援朝战争时的立场。支持林彪的人觉得,虽然他没去前线,但还是帮了大忙,比如他让13兵团和15兵团的指挥机构换了个位置,还给出了不少好主意。而反对的人就老爱提聂帅的回忆录,说林彪就是因为怕美军,所以才没去。

大家都知道,有两个人特别反对出兵,一个是林彪,另一个是高麻子。而且,反对的人其实还不少。毛主席后来提起这事,说“赞成出兵的,就那么一个半人”,“半个”指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就连一开始征求意见的时候,彭德怀也说:“苏联不管我们了,我们装备差太多,只能眼看着朝鲜被灭,心里真不是滋味。”

为啥大家都知道有不少人不同意出兵,但公开的就只有林彪和高麻子这两个名字呢?背后的缘由,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

说实在的,林彪虽然不太赞成出兵,但他心里是有出征打算的。美军在仁川一登陆,林彪立马就把第四野战军技术侦察局的局长彭富九和政委钱江给急召到北京来了,他当面跟两人说:“中央现在正琢磨着要不要出兵援朝,我可能会去朝鲜。”接着,他让他们赶紧拉起一支技术侦察的队伍,随时准备跟他一起去朝鲜。他还特意叮嘱:“这事儿中央还在商量呢,你们得提前做好准备,不过现在先别往外说。”

简单来说,我就是想说,别把正常发表看法当成是“害怕美军,不敢冒险”。很多人都有相同的观点,难道他们也都是因为“畏惧美军,怕死”才这么想的吗?

另外,毛主席并不是一开始就铁了心要出兵,他的决定挺曲折复杂的,这得看战争形势咋变,还有咱中国的战略利益咋样。很多时候,林彪和毛主席的想法都挺合拍。说到最后拍板出兵,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决定。说实话,也就毛主席有这样的胆识,能下定决心出兵。把正常的意见说成是“害怕美军,不敢上”那可真冤枉人了。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将毛主席在某一时间段内对于是否出兵存在犹豫解读为“畏惧,怕死”是不准确和不公平的。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和历史人物,毛主席的决策总是基于深思熟虑、长远考虑和全局利益,而非个人情绪或逃避责任。在历史的特定时期,对于是否出兵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考量,如军事策略、政治局势、国际环境以及民众意愿等。毛主席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决策,是在权衡各种利弊,寻求最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方案。这种谨慎和权衡是领导者的正常思维过程,绝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畏惧”或“怕死”。

这事儿挺复杂,得用不少文字来说,我打算在下一篇文章里详细聊聊,就是中国为啥决定参加朝鲜战争的全过程。说实在的,我在这事儿上犯了个错,也想跟大家一起反思一下。有不少人觉得,我研究朝鲜战争时太自大了,他们说得没错,我确实有点儿飘飘然。虽然我老提醒自己别太骄傲,但总是改不掉这个毛病。之前我写文章时提过,中国现在没有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能把这个决策过程讲明白,但我后来发现我说错了。虽然没有一本书或者一个人能全面讲透,但把各种资料综合起来看,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特别是沈志华教授,他基本上都说到了(当然,有些细节还可以再讨论)。要是单说朝鲜战争里的国际关系,沈志华教授在国内应该是最牛的。我本来想说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单独讲全这事儿,结果话说出来,却好像国内还没人讲明白似的,这不对。

上一篇我聊到,键盘侠的毛病就是书读得太少,却老爱瞎咧咧。其实我自己也老犯这“瞎咧咧”的毛病,所以在这儿跟大家一起反省,不懂装懂真的挺丢人的,是件挺让人看不起的事儿。我现在能对朝鲜战争研究到这个份上,全靠之前那些大佬打下的基础。他们说的东西,可能有些不对,但那都是时代局限,比如沈志华,50岁的时候跟60岁的时候水平肯定不一样。现在我们这代人,资料多得是,比他们那时候方便多了。他们提出的观点,现在看可能觉得平平无奇,但那是因为已经被大家接受了。他们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那可是相当的了不起。就像我提过的那些学者,比如外籍华人李小兵、陈兼他们。我现在算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往更高的地方爬,以后肯定也会有人站在我的肩膀上,继续往上爬。

【三、林彪确实有错误】

不过,要是说林彪一点问题都没有,那可不准确。

林彪犯的错误,其实挺容易说明白。在10月5号那天会议上,大家决定让彭德怀带兵去支援朝鲜。但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0月6号,大家继续商量怎么具体去打仗时,林彪又开口了,他还是老话重提,说出兵有诸多不好,就是不同意出兵。这时候,周恩来主持会议,他直接打断了林彪的话,还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周恩来的批评很对,因为中央已经拍板决定了,林彪却还在那公开唱反调,这实在不太合适。

不过得说清楚,林彪在那次会议上也提到了“出击但不正面交战”的战略想法。其实中央之前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了,关于这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里详细说说。

跟林彪不一样,高麻子的立场那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高麻子在跟志愿军那些高级领导聊天时,他直接就说开了,原先我是死活不同意出兵这事儿,但现在吧,我这想法彻底变了。

为啥林彪没改变主意呢?说实话,我之前对林彪了解并不多,但这些年看了些资料,心里也有了点自己的看法。林彪这人吧,特别骄傲,主意正得很,脾气又倔,想让他改变想法,那可真是难上加难。而且,他算是少数几个不怕毛主席的人了。我给你们说件鲜为人知的事儿。有那么一天,有人替谁谁来传话,问林彪四天后能不能上城楼看烟花。林彪呢,闷头不响。到了那天,传话的人连着打了三次电话,最后都快求他了:“您看在我的面子上,成不?事情我会想办法解决的。”结果呢,林彪晚到了23分钟,还提前30分钟就走了,整个过程连个招呼都没打。

林彪这人特别固执。就算中央已经拍板要出兵,他还是觉得不对劲,非得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林彪的问题可不止这一个。之前咱们聊过,10月17号那天,彭德怀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让他18号回北京,等周恩来从苏联回来后再商量出兵的事儿。就在同一天,13兵团的邓华、洪学智、解方、杜平一块儿给彭德怀写了封信。这事还得从10月16号说起,那天彭德怀开了个渡江部署的会,邓华他们回去安东传达后,部队里意见挺多的。最后邓华他们汇总了部队的意见说:“昨天那个渡江部署会开完后,大家伙儿商量了,觉得现在咱们高射炮太少,空军也支援不上,敌人能放心大胆地用飞机、大炮、坦克对我们阵地猛攻......所以,咱们最好还是等过了冬天,明年春天再出动比较好。”

以前我提到过这事儿,不过那时我只是说美籍华人学者陈兼在他的著作中提及,说彭德怀回到北京后,拿这事儿说要辞职。可能是我看书没太留意,又或者是陈兼读的时候也没太注意,反正我在陈兼引用的原版书里,没找到他说的那段内容。

不过,咱们换个思路想想。志愿军原本打算在10月19日出发,可就在这紧要关头,出了档子大事儿,情况相当严峻。大军马上就要出征了,这时候内部却意见不合,这可是行军打仗最忌讳的事儿。到了18号,彭德怀赶到北京,把信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一看,当场就火了:“敌人现在已经围攻平壤了,再过几天就要打到鸭绿江边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志愿军支援朝鲜这事儿不能变,时间也不能再拖了,必须按计划渡江!”为了支持彭德怀,毛主席让他用自己的名义给邓华他们发电报,直接下达渡江的命令。

因此,咱们在《毛泽东军事文选》还有《建国后毛泽东的文稿》中瞧见的那通电报,其实是彭德怀起草,然后借着毛主席的名义发出去的。所以嘛,要是有人跟我说粟裕能“管住”四野的部队,我可不信那一套。

抗美援朝第一仗打完后,开了个总结大会,梁兴初被彭德怀一顿狠批。彭老总拿梁兴初开刀,可不是光因为他耽误了战机那么简单,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听说啊,打完第一仗,彭德怀想让贺东生来顶替梁兴初,这是要来个“挥泪斩马谡”的节奏,但林彪没点头。对于这种说法,我持保留意见。

邓华他们那档子事儿,跟林彪到底扯不扯得上关系呢?肯定有啊,只有那些没胆量、不想扛事儿的人才会说没关联。

邓华他们可能并没被林彪反对出兵的话给动摇,但这事儿谁也不敢打包票说一定就是这样。说到底,邓华他们有自己的脑子,有自己的打法,不是那种只会蛮干的将军。林彪挑他去朝鲜,也是看中了这点。

要是说邓华他们没被林彪带偏,那为啥还要说林彪有错呢?

林彪这人特别在意小事,做事非常周到。咱们解放军啊,不是那种特别正规的军队,像部队怎么指挥、管理,还有上下级之间怎么相处,很多时候都是靠大家之间的感情来维持。邓华那脾气,林彪心里明镜似的,知道他两头不讨好。以林彪的脾气,他应该在中央决定让彭德怀带兵后,跟邓华他们说一声:必须听彭德怀的指挥,不能含糊。

邓华心里头对彭德怀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彭老总那火爆脾气,是出了名的。一听说彭德怀要当志愿军司令员,邓华转头就跟洪学智说:“老兄啊,咱们可得小心应对,别惹他老人家不高兴。”

说实话,邓华心里头虽然有点打鼓,但他还真敢往上冲。

林彪对彭德怀的最大支持,就是叮嘱邓华他们要对彭老总敬重有加,必须无条件听从指挥。像这样的疏忽,可能别人都不会太在意,但林彪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但说实话,林彪犯的那点错,你就算拿着显微镜去找,也就那么两条。而且我得重复一遍,林彪和毛主席在某个阶段想法是一样的,都主张别出兵。硬给林彪反对出兵的行为扣上“胆小怕事”的帽子,那真的是歪曲历史了。下一篇文章,我们会从头到尾细说中国出兵的那档子事儿,这篇嘛,就算是给重头戏热热身,就简单写写吧。

6 阅读:1057
评论列表
  • 2025-01-18 00:21

    👍👍👍还原历史,抗美援朝也有林总一份功劳

  • 2025-01-18 07:45

    林42初回陕后被置后方,既没复职也未重用,直到45胜利,即使7大上得票高居第六也没改变境遇,应该是有故事的,觉得是不是他一贯性的倔脾气造成这种情况,可惜这段史湮了。

  • 2025-01-23 01:43

    写的很客观

  • 2025-01-22 19:01

    看看(雪白血红),老一辈打仗的人,真的是没有几个是怕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