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国军部队中有所谓的“五大主力”之称,其中包括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和整编第74师。
这五个军级部队,其实都是中央军的部队,而且后期都是美械军/整编师的编制,无论是兵力数量还是编制内的武器装备都是比较充实的。其中整编第74师最早被歼灭,其余的四个军虽然也屡遭损失,但最终覆灭是在三大战役中。除了这“五大主力”之外,中央军部队里其实还有一些战斗力较强的部队。
而在各杂牌军中,其实也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部队。比如桂军系统的第7军以及傅作义绥军系统的第35军等。这些部队的历史都比较久,大都在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经诞生,同时长期作为本派系的主力部队存在,因此在建设上具有长期性,老兵骨干相对多,所得到的资源也更为丰富。
1931年晋绥军4个军的番号改为第32军到第35军,傅作义任第35军军长,所辖第72师和第73师,其中第73师为所部第10师改称。当时傅作义虽然名义上是第35军的军长,但实际上却无法掌控全军,其所属第72师李生达部,几乎就是独立状态。之后晋绥军进行内部调整,35军只辖第73师所属的三旅六团,之后第73师的番号也被阎锡山要走,35军成为直辖二旅六团的军。
绥远抗战时期,傅作义的基干力量仍然是第35军,同时整合新老力量,搞出了第101、新31、新32等三个主力师。除了这三个主力师外,傅作义还有相当数量的骑兵和杂牌部队。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除了绥远大本营外,还掌握了察哈尔,实际上是察绥国军的主导力量,其军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作为傅作义系统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为了强化第35军机动力,使得该部具备“救火队”的能力,除了在该军编制内配备近百辆汽车外,还将辎重汽车第1团划归该部。
不过按照101师师长冯梓的说法,第35军不全是美械装备,除了一部分美械外,还有苏式机步枪和日式山炮,各部的战斗力也不均衡。其中101师是老部队,战斗力较强;而第267师原胡宗南部队被歼灭后,从傅作义部抽调干部、补充新兵后重建的,因此战斗力相对差些。至于该军的机动方式,远距离时乘车机动,没有吉普指挥车,师长本人也是坐大卡车,冯梓认为远没有乘马指挥方便。
而近距离作战时,该部仍以原有的骡马驮载辎重,步兵徒步,指挥人员乘马作战。因此35军的后勤力量其实保留了两套系统,乘车行军时则用辎重汽车团,徒步行军时则依靠骡马后勤来支持。
在回撤北平时,除了本部之外还带走了一个保安团、一个野炮营和该军在张家口的修械所设备及部分额外人员。由于带走的这些部队直接影响了张家口的守备,因此这个保安团的一营被扣了下来,另外将散兵游勇编了一个营顶替编制。也就是说第35军在新保安被歼灭时,还要多出些战斗单位来。那么第35军的总兵力到底该有多少呢?首先,第35军出战新保安的部队是军部带两个步兵师,另外有个第262师留守北平没有出战。
军部直属人员、军属炮兵营(实际实力是连)、辎重汽车团的兵力大约是1500人左右。另外的1500人则是从张家口带出来的保安团、野炮营及涿鹿保警队等少量其他人员。按照正常的编制,第35军的每个师应该有8000人到9000人,整个军的兵力应该是两万多人到小三万人之间。
由于配备了大量的汽车,使得第35军在机动行军时可以省掉大量的人力,因此其在以汽车行军出战时,可以保持较多的战斗人员,在作战中会更加精干。在最大程度载员的情况下,第35军所配的这400多辆卡车是可用搭载其所属三个师战斗人员,实现全员机动的。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又有疑问了,第35军往新保安前进时怎么说也有16000人,加上武器装备和补给,400多辆车能放得下吗?其实35军的汽车机动不是正经八百的摩托化行军,它实际上是以挤公交的程度来运兵的。按照35军267师政工室主任的说法,当时每个步兵连只分配4到5辆车,全连的兵力、武器装备和补给都在车上。
同时,汽车运兵还有分段运输的方式,在不紧急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非得“挤卡车”。不过按照现在对第35军行军方式的研究,恐怕还是前一种情况更多,不然101师师长也不会抱怨自己都得挤十轮卡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