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装备260多门六零炮!都这么多炮了,为何还是不满编?

甲骨堂呀 2024-10-30 11:20:19

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后,远征军的新22师和新38师残部撤往印度,随后改为驻印远征军;因为就近补给换装的原因,驻印军在1943年便全面换装美械。

后续国内又输送了3个步兵师过去,同时还编配了大量炮兵、汽车部队,使得驻印军规模扩充到了10万人。

1944年驻印军分编出新1军、新6军,在缅北作战中,驻印军获得了极大成功。而到1945年初滇缅路打通之后,大量美援运抵国内。

在国内美械部队的编配中,当时搞出了一套参照驻印军的甲种军编制,预计换装部队有11个军33个师。

其中,汤恩伯系统的基干部队——第13军也在换装之列。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第13军曾进行了实力数统计,显示该军当时装备的六零炮数达到了263门。

在短短几个月的换装过程中,一支军级建制的部队能装备超过260门六零炮,其实已经不错了。

但是,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尽管换装数量已经这么多,但第13军当时装备的六零炮数却只是超过了编制数的一半稍多而已。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按照当时所谓的甲种军编制,第13军的六零炮应当装备多少门呢?

——答案是,486门!

为何数量一定要这么高?

因为甲种军的编制是参照驻印军制定的,而驻印军当时一个军配备的六零炮数就是这么多。

驻印军当时的六零炮装备在步兵连级,每个连装备6门六零炮,每个步兵排都可有2门六零炮提供支援。

(注:每个步兵连配6门炮,每个步兵营则为18门炮,每个步兵团为54门炮,每个步兵师为162门炮,每个步兵军为486门炮)

这样的炮火配置程度,很显然是相当豪华的。

不过想让这样的豪华配置发挥作用,前提是弹药必须跟得上。如果弹药不够的话,再多的迫击炮显然也没用。

可是如果弹药足够,步兵连不够运输这些弹药到前线,那么这也是不行的。

驻印军时期之所以可以让每个连6门迫击炮发挥作用,其一是因为美英方面提供后勤保证,弹药几乎无限;其二是因为驻印军编制内车辆多,可以多运弹药而不费力,另外必要时还可以空投弹药。

不过国内的甲种美械军照葫芦画瓢,显然是没能掌握要领。

因为国民党军的后勤水平大家也都知道,它根本不可能保障六零炮弹随便打;另外即便是美械甲种军,它并没有多少汽车配置,想要让一个连6门炮火力全开,那即便炮弹保障到位,炮弹也得大头兵们背负,这对步兵连的压力太大了。

而且在真正的美械军装备过程中,连国民党军自己也觉得,一个连配备6门六零炮实在是太浪费了。实际上一个连配备3门炮,实战时一门炮对应支援一个步兵排,完全就够用了,这样对后勤的压力也不大。

至于多出来的3门炮,再换装另外一个军岂不是也挺好?

所以,在换装美械军的时候,六零炮就没有像编制表定下来的那样如数发放,而是基本在满足每个步兵连配备3门的基础上,再额外发放一批就可以了。

以第13军实际发放的六零炮数来看,满足每个步兵连需要的3门,则总数需要243门。

第13军当时实有的迫击炮要比这一数量还要多出20门来,这些炮可以配给军、师级的警卫单位,以备必要时可用。

而像第13军这样的美械单位换装六零炮的情况,其实大体也是如此。

甚至到后来,连新1军其实也不能保证每个连有6门六零炮了,而是回归到了更适合的数量来。

2 阅读:190
评论列表